■蔣 維 霍小舟/大連醫科大學
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必須學會獨自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假期實習或者校外實習等方式可加深對本專業行情和就業現狀的了解以及本專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提高對自身就業能力的認知、明確就業方向,為進入臨床從事醫學工作早做準備。并且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密切相關。醫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所學到的知識因不能與臨床實際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有時甚至與臨床中的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往往導致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使其專業知識學得不夠扎實,而社會實踐恰是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實際工作和適應能力、溝通學校與社會的重要橋梁。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動機因人而異。主要包括鍛煉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增加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校或者學院的硬性學分要求、學生綜合測評成績所需、了解社會動態發展現狀或無償進行志愿服務等等。其中學校的學分硬性要求占了相當一部分比例,部分學生并未從根本上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本質[1]。由此可看出部分大學生更看重學校畢業要求以及自身發展的需求,更多的將社會實踐工作停留于表面形式,這樣“被動”的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不能獲得切實的收益。
各高校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不一、內容豐富多樣。包括進行理論知識宣講、開展實踐調查研究、 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以及科技創新等多種方式,圍繞國內民生、時事熱點、國際動態等主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以提升自身能力和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通過對自身的嚴格要求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樹立榜樣,引起政府和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支持和足夠重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實踐提供一個更加公正有效的平臺,讓大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與實習不一樣,各高校一般都有穩定的實習基地供大學生進行專業的實習工作,而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這一塊,很多高校并未給予充分的關注也沒有提供社會實踐的場所。 所以大學生在實際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中,一般都是自己去尋找實踐場所,大部分學生選擇離家近的地點進行見習,也有少數社會實踐活動是由學校牽頭并組織,但具體的地點、開展形式也是學生自己聯系和籌劃,并且與學生的專業并不對口,因此,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尋找社會實踐場所的過程中,耗費了較多的精力,而且找到的社會實踐場所也不甚滿意、好壞摻半。例如,臨床麻醉專業的學生到動物救助站或者養老院進行社會實踐,就收效甚微。
大多數社會實踐活動均由學生自主展開設計,在課題的選擇、具體行程的安排、報告的撰寫、活動成果的總結等方面缺乏專業教師的有效指導,少數由學校老師牽頭的優秀項目雖得到專業指導,但對大多數隊伍起到的作用不大[2]。如果學校可給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配套的社會實踐活動導師,指導學生合理有序的進行社會實踐,輔助學生開展對本專業未來就業有幫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避免盲目性,并且最后對各導師所帶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匯總和總結可積累經驗,有利于今后社會實踐活動更好的開展。
社會實踐內容簡單、形式單一且與專業的相關度較低。學校布置實踐任務后,由于學分硬性要求,許多大學生都“被動”完成任務,主動性不強,導致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局限。如家教、發傳單等事件上,與其專業大多脫節,不能滿足社會實際需求或者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由于參與實踐的學生所學知識不夠全面,也無法開展專業性較強的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結果的考評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通過填寫《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表》、提供拍攝的圖片、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以及社會實踐單位提供的證明等方式反映實踐成果,一般以開展次數、參與人數、上交材料來考評,僅是量化考核不能反映大學生社會實踐實際質量成果[3]。評價過程中過于重視單一形式的實踐材料和分數會使學生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不到體現和解決,若不能以適當的方式引導易削減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最終導致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參與度不高。
穩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可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獲得更大成效,但這不僅需要學校方面付諸努力還需要結合社會資源、地方部門及政府牽頭共同為學生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場所,堅持共贏原則。學校可主動尋找同城市與學生專業對口的單位進行合作,企業單位為學生提供穩固的實踐場所,學生學有所成后則為合作單位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來保證合作企業的發展,形成持久的作用從而實現共贏。
資金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由于經費的制約,社會實踐隊伍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許多項目無法開展,使社會實踐缺乏創新、形式單一。 如果可以增加相關組織和部門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支持,將大大鼓勵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學校方面雖然會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一些憑證進行報銷,但所幫助的部分占比較低,學生的交通費、住宿費以及吃飯的費用都得自己承擔,活動經費難以覆蓋眾多項目。學校可以提高投入社會實踐活動的財務支出,或者為學生提供可靠的資金來源渠道,指導學生根據實踐課題自行拉取贊助,高校可積極尋求校企合作,實現共同進步,主動爭取社會力量與資源,使學生通過向社會企業提供等價兌換服務的形式來爭取企業對該校師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投資,將學校、社會和政府緊密聯系起來,共同解決社會實踐活動資金不足的問題[4]。
確立切實可行的綜合測評機制通過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社會實踐結果進行綜合考評,運用獎勵機制對在社會實踐中任務完成出眾的團體或表現優秀的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優秀團隊的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展示,讓全校師生從中有所收獲和感悟,或將其納入學業考核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改革和活動的意識、引起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