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河南省南樂縣教育局職業與成人教育教研室
所謂的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社會責任感具體點說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對社會有所奉獻的意識,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義務的一種復雜情感的體驗。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
那么,在學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呢?
在我國悠久的文明發展史上涌現出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他們對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顧炎武振臂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義顯示出“無我”的愛國愛民情懷;少年周恩來坦蕩回答“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表現出凜然的民族氣概……,這些無一不為當代的中學生樹立了典范。在課堂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勵志故事,讀經典名著,集經典名句,唱紅歌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意識的灌輸和引導,并使其不斷發展成熟,把它與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緊密地結合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社會情感。
現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從小就生活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由于長輩的嬌慣溺愛往往缺乏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所以,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老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情懷。學習“女排精神”樹立集體榮譽感,在班級活動中培養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積極參加班集體各項活動,并勇于為集體的榮譽而努力。比如說,認真學習按時完成學習任務;樂于助人,積極幫助老師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小心傷害到別人要勇于道歉并承擔責任;主動撿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紙屑,保持教室內的干凈整潔等都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表現。只有在這些點滴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把自己不斷打造成能承擔重任的人。
另外,家務勞動是一項可以給學生帶來重大責任感的生活實踐。通過家務勞動,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從而懂得關心父母。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力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事主動做,不會做的學著做。然后在主題班會上讓學生分享勞動的過程和感受,體驗勞動的快樂,這樣學生的責任感會越發增強。
感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社會公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學生更要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責任意識,嚴格要求自己,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積極踐行社會公德,養成文明禮貌、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的良好美德和習慣,這將是正在成長成才的一代青少年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和方式教會學生在言行舉止和待人接物中使用禮貌性語言,態度友善;要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幫助需要關愛的人;教育同學們要互相理解尊重、團結互助;要誠實守信、真誠對待周圍的每個人;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把社會公德牢記在心,承擔起自己的每一份責任,為世界變得更美好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實踐活動與人際交往關系是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養成的重要基礎,而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可以推動學校德育的不斷發展。因此,德育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指導教育學生參加各種有一定目的、有具體計劃的德育教學活動實踐,開設專題理論講座和專題報告,使廣大學生深入了解當今中國的實際國情及發展趨勢,引導廣大學生深入思考中國怎樣才能真正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中華民族。這樣,社會主義責任感就有機會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體現得以不斷強化。
另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因此,父母必須讓孩子從小就要了解父母辛苦維生之艱辛,必須為父母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盡自己的一份義務。家長要結合老師的教育計劃讓學生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讓孩子逐漸產生家庭自豪感。作為社會的一員,父母還要教給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義務勞動,在公益活動中體會奉獻的樂趣,從而樹立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感。中學生通過參加公益活動還可以進一步了解社會,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感受新時代蓬勃發展的生活,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上的實際問題,關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學生雖然還是未成年人,承擔責任的能力還很小,但作為老師,我們要教育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還要對關愛他們、為他們嘔心瀝血的爸爸媽媽和老師負責,最重要的是作為社會的一員他們還必須要學會對國家對社會負責。在履行責任中增長才干,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學生,履行一個青年學生應盡的社會責任,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