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延盛
上林縣西燕中學
教育均衡指數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標,對保障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各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已經被急劇縮小。但由于受到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的擴大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我國教育領域在教育經費、師資力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投入仍存在著向城市傾斜的狀況。隨著教師輪崗制度的提出與實施,城鄉間教師的非常態化流動現象就被有效的遏制了,鄉村地區教育領域的人才流失現象得到了緩解,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讓師資力量得以被調控與分配。然而,我國教師輪崗交流政策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形式主義、利益沖突、消極態度等都沖擊了教師輪崗制度的正常實施,解決教師輪崗制度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刻不容緩。
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實施教師輪崗制度能夠有效促進當地教育資源的平衡發展,但由于現階段我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各級學校之間競爭激烈,校方為了保障生源質量和學校名譽,常常不愿讓能力水平較高的教師去進行輪崗,只是派遣一些成績較為普通的教師參與到輪崗之中,導致真正高質量的教師資源并沒有在城鄉之間流動,教師輪崗交流政策提出的初衷也就因此難以實現。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形式化極大地打壓了教師參與到輪崗制度中的積極性,一些學校還將把老師調往偏遠地區輪崗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例如在2017年4月,四川省某小學就將該校一名體罰學生的老師調往偏遠地區進行輪崗工作。此外,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相對缺乏,農村學校的教學材料與教學設施往往更為落后,一些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學校甚至沒有基礎的辦學條件,優秀教師在這些地區輪崗時,也很難憑借一己之力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效果也因物質條件的限制而大打折扣。當輪崗制度流于形式時,社會對鄉村教師的評價也因此被拉低,被調往鄉鎮地區輪崗的教師也常會被他人認為是“水平較差才會被調走”,而缺乏了社會的支持,教師輪崗制度的執行就難上加難,長此以往,參與輪崗的教師也對教學工作失去了熱情。
在城鄉間教育經費差異過大的影響下,農村地區學校教師工資主要通過政府財政支付,而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不同學校教師工資待遇不同,致使城鄉學校間教師工資待遇差別過大,對輪崗教師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了不利影響。現階段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輪崗的教師多數都來到了基層進行教學,當教師被調配至交通不便且離家較遠的農村時,教師還要承擔在城鄉之間來回往返的費用與時間,輪崗教師生活壓力的增大打壓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直接對輪崗交流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教師在輪崗制度的執行過程中缺乏主動權,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中都對教師的基層教學經歷時長做出了規定,雖然這種考核制度對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實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讓部分教師只是出于通過考核而參加輪崗,對教師認真投入輪崗教學工作沒有太大作用。
地方政府在實行輪崗政策前,要對當地城鄉間的教學狀況差異做好評析,要深入教學一線去了解教師在輪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從政策上適當地對鄉村地區學校給予傾斜,從根本上緩解城鄉二元化對教育行業帶來的沖擊。城鄉間教育水平差異過大實質上是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的結果,只有提升輪崗教師深入基層后的待遇,改善農村地區學校的教學環境,為農村校園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才能穩住參與輪崗教師的“軍心”,輪崗交流政策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此外,政府還要加強對輪崗交流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教師輪崗制度的認識水平,讓社會各界理解教師輪崗制度的現實意義。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讓教師學習與輪崗交流制度相關的文件與政策,培養教師參與輪崗工作的積極性。
學校在選拔參與輪崗工作的教師時,應當從大局出發,結合教師的教學能力、家庭狀況等因素,挑出最適宜參與輪崗工作的人選。在完成選拔后,學校要加大對輪崗教師的培訓力度,幫助教師適應輪崗地區的教學環境,還可以帶領教師參觀對接學校,讓教師對對接學校有更充分的了解。同時,學校還要完善輪崗考核機制,適當調整參與輪崗教師的薪資待遇,結合對接學校的實際狀況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標,以激勵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輪崗教學工作中。對在輪崗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學校要及時地給予獎勵,采用評優評先、晉升職稱、完善待遇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保障輪崗交流政策順利進行。
受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國情影響,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順利實施與地區的社會公平程度息息相關,在教師輪崗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學校要積極地去發現并解決問題,從主觀與客觀兩個層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師輪崗制度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