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敏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第二中學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數學人才的培養也成為了一項教育重點。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枯燥無味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這已經無法與現代的教育模式相適應了。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創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從實際出發,采用與學生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相符合的類比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效的學習。
概念是一個知識點的概括和總結,對于學生的學習起奠基作用,是進行解題的基礎,同時概念是十分不好理解的,具有抽象難懂的特點。學生在進行概念的學習時,經常會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學習,這樣的方法不僅會加大學習的壓力而且效率也是十分低下的。因此,教師要針對概念中涉及的知識進行歸納,利用類比法將概念引進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1]。
例如:在進行“概率的基本性質”這一部分的教學時,教師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計算事件的概率和分析事件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從課本知識出發,利用類比的方法引進“并事件”和“交事件”的概念,讓學生對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再進一步進行運算方法的教學。同理,在進行“球的概念”這一部分的教學時,教師從“球”的特征出發,將“球”和“圓”進行對比,根據二者之間的異同點進行類比引進,學生就可以根據“圓”的概念引出“球”的概念,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球”的概念進行記憶,只要一想起“圓”就能夠聯想到“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根據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空間想象,找出暗藏的其他聯系。通過類比法引入新概念能夠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減少記憶的時間,在進行后續的討論過程中,學生還能對概念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例題的學習是學生進行知識應用的基礎,只有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才能對知識在題目中的應用有一定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生解題的一歌重要模板。在遇到復雜的例題時,教師復雜的講解不能幫助學生對題目進行理解,反而有可能會打亂學生的思路,造成知識混亂的情況[2]。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類比法的將例題的講解進行簡化,為學生打造一個清晰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例如:在進行“一元二次不等式”這一部分的教學時,學生對于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完全不了解的,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他們在進行學習時會感覺到一定的困難,要是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狀態,就會導致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教師可以通過類比法將一元二次不等式與一元二次方程進行聯系,先帶領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進行復習。教師可以先舉例一個式子:“x2-2x-3=0”,讓學生解出這個式子的答案,得出“x1=1,x2=-1”。然后在讓學生將這個等式的圖像畫出來,并且根據不等式的范圍截出有效部分,從而得出不等式的答案。最后,讓學生對這一解題過程進行總結,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計算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在進行例題講解時利用類比法進行簡化,有助于幫助學生確立一個清晰的解題思路,促進學生思維的鍛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題,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數學是一門注重思考和應用的學科,因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是關鍵所在。如果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學生就不能對知識進行理解,更不要說進行思維擴展的學習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擴大學生的思考空間,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
例如:教師在進行解題教學時,可以從題目出發,回憶曾經學習過的知識,在二者之間建立聯系,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在解決“c2+d2=1,e2+f2=1,求證|e+df|≤1”這道題時,教師可以根據公式“sin2α+cos2α=1”進行聯系,得出c=sinα,d=cosα。f=cosβ,并將這些帶入原式進行計算。通過這樣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行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在熟練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習新知識,在兩個不同知識點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聯系進行相互轉換,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得提高,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類比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教師可以引進新概念,幫助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學習和記憶;可以將例題的講解進行簡化,提高學生的理解度;可以利用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建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利用類比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考和應用能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