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藝 曹 鵬/.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凱里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思南小城,毗鄰烏江。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民俗濃郁,歌樂怡情。這里的人們熱衷于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所以不論是趕場、出嫁、勞作、喪事還是各種節氣,情韻豐沛的歌聲、器樂聲總是能把思南點綴成一幅最清新自然、溫婉多情的美好畫面。而這樣一個文化勝地,也帶給了屬于鄧光華教授生命起始的、最天然淳樸和最豐富多彩的音樂體驗。這份體驗所帶來的影響便是一生,鄧光華教授由此走上了音樂教育的道路,也正因為本心的堅韌、勤奮,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豐富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無數學生的人生。如果要用三句詩來形容鄧光華教授的一生,那么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用來描述人生三大境界的詩句再貼切不過。
5 歲失怙,只剩母親帶著鄧光華兄妹三人艱難度日。本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孩童時期,幼年鄧光華卻早早地感受到了成年人的生活冷暖,變得更加堅韌、自立、懂事。跟著母親操持家務、維持生計之外,他開始喜歡在趕場日去感受四鄉八寨的村民帶來的少數民族音樂。號子、山歌、小調、蘆笙、嗩吶……這些清新樸素、趣味橫生的民間音樂成為了他童年生活里最亮的那道光,在他的心里照射下了一顆溫柔而美好的種子;17 歲,鄧光華不出所料以優異的成績走進了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即現如今的貴州大學藝術系),時運不濟,又遭逢共和國經歷狂熱迷亂之際,反右、撥白旗、三面紅旗、大煉鋼鐵……幾年里教學秩序被沖得七零八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除了認真學習之余,還會用小刀一刀一刀地雕刻夢想中的小提琴,即便雕得滿手血泡和老繭,卻抱著雕刻出來的小提琴滿心歡喜,樂在其中;19 歲,鄧光華結束學業回到了故鄉思南,成為了一名夢想中的音樂教師。大好青春事業剛剛啟程,社會動蕩,國家教育舉步維艱,個人的音樂教育事業更是阻礙頗多,雪上加霜。但是,這一切的苦難,都被鄧光華教授用其堅定無比的決心、貫徹一生的音樂事業給予了最好的回應。他用百納海川的心態接納了生活的全部滋味,把自己的初心灌溉成了生命最美的姿態。
1959 年起,鄧先生開啟了他執著教學、孜孜不倦的一生。
鄧先生的第一本教材尤其來得充滿情懷,意義深刻。處在風雨飄搖、動蕩不安期間,思南中學的各科教學都是隔三差五、步履維艱,而作為副課的音樂課更加難以維持正常的教學進度。除此之外,還沒有任何教材。在這樣艱難尷尬的境地之下,鄧先生依舊以當年親手雕刻小提琴那般的火熱純真之心開始了自己寫作教材。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創作目標:一本音樂教材,既要保證思想性,又要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還得適合學生的心里年齡特征。如此的前瞻性,在今天看來都是很不容易的。思南中學第一本富有民族特色的油印版音樂教材由此誕生。《爺爺教我吹蘆笙》在全省第一屆苗嶺音樂節上獲優秀創作獎,后被錄制成唱片并選入了貴州省中學音樂教材和《兒童歌曲選》;兒童表演唱《狼和小馬》在《苗嶺歌聲》上發表后引人矚目,評論家給與專文評價;童聲合唱《我們苗山機器多》在1983 年全省中小學錄音歌曲比賽中獲一等獎……第一本教材就獲得了如此多成績后,鄧光華先生完全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從1961 年至1984 年,鄧先生創作了百余首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歌曲,這些旋律逐漸從思南小城開始走向了整個貴州。這就是先生的第一本教材。
隨后,先生一方面繼續秉承對音樂教育的執著與熱情繼續進行寫作,一方面將這種熱情帶到了他生命里每一個階段的教育工作當中。他多年來都被邀請主筆和合作編寫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貴州省小學所有年級音樂教材、中學所有年級音樂教材、教學參考等重大內容。2005 年調入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工作后,又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主編了高校教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這本教材在后續的十多年里風靡全國,成為百余所高校民族音樂課程的必選教材,多次印刷再版。2011 年,為進一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先生又不辭辛勞將這本教材再次精雕細琢,添加輔學光盤和音頻推向全國,再次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
一路走來,鄧先生又接連撰寫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專著《音樂教育啟蒙》、辭書《青年美育教程》,在《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人民音樂》等國內國外各刊物上發表《論音樂教育原理》《美感與音樂教育功能》《母語、當代音樂教育的文化定位》等等近百篇論文,影響巨大。鄧先生對音樂教育的研究如癡如醉,不說白天伏案寫作良久是常事,聽先生家人笑傳,有時睡到半夜偶遇寫作靈感,先生立馬被子一掀,又開始寫作起來。我們聽后不禁感慨良久。
為了積極影響青年一代,宣傳學術思想,鄧先生多年來不辭勞苦帶領學生做學術。寫論文、作報告、學術探討、調研采風……小到貴陽市的每一個區,大到貴州省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學術會議舉行,就必定會有鄧先生帶著他的眾多學生風雨無阻地來交流和鍛煉。鄧先生自己必定提交論文,而且也要求學生積極提交論文,并且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如今先生年近八十,而學術熱情不減當年,依舊四處講學,幫助學生成長,學生們實在是受益匪淺!
1986 年調至貴州師范大學藝術系任教后,鄧先生積極倡導和開設民族音樂學專業,這使得貴州師范大學成為了省內第一所本科生可以主修民族音樂的學校,不久后,師大又率先開創了省內第一個民族音樂碩士點。這可以說在貴州的音樂教育史是極具開創性的舉動和成果。
2005 年鄧光華教授光榮退休,奮斗一生至此,他作為貴州師范大學的教授、碩士生導師,帶出了無數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乃至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博士,貴州省內各高校的音樂老師幾乎都曾師從于他。于音樂教學的講臺上,他從青絲到白發,一站就是六十春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潛心求學的書桌上,他將自己對音樂教育的滿腔熱血幻化成了近百篇學術論文和專著、教材,影響深遠。八十載風雨晦明,八十載樂觀堅韌,八十載筆耕不輟,八十載桃李天下!且讓我們向這位跨越人生三大境界、鶴發童顏、智慧風雅、大愛無疆的老人致以最誠摯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