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浩/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8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科學論斷,他指出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探討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將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有所助益。
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沖突、城鄉發展差距大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對于民族地區來說,這些問題尤為嚴重。
“鄉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1]。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反映了地區、民族的文化發展歷程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在該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因此,民族地區的鄉村文化應該引起重視,然而現實卻是民族地區文化由于經濟、交通等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而處于一種停滯乃至倒退的狀態,在外來文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民族地區鄉村文化處境愈發艱難。許多民族地區的語言、傳統習俗、民俗活動等都失去傳承或傳承艱難。
鄉村價值觀念厚植于鄉村文化的土壤中,是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精神指引。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在幾千年的耕種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價值觀念,這些傳統價值觀凝聚人心、激勵精神,構成了民族地區“土味”的傳統價值體系。但隨著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沖突,原有的鄉村文化生態中倡導的價值觀念與人民群眾追求經濟效益相矛盾,鄉村傳統的價值觀念也逐漸滑坡。
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人,農民群眾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然而當前人民群眾主體意識不強,文化建設熱情不高。從歷史維度而言,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交通閉塞、特殊的風俗習慣等,千百年來生活習俗變化不大,因而思想封閉、安于現狀,這種封閉落后的思想觀念阻礙了農民自覺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從現實緯度來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經濟貧困已經占據了人民群眾的主要精力,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自然會不重視文化發展,陷入“越窮越生”、“讀書無用論”的怪圈,經濟貧困導致文化貧困,鄉村人民鄉村文化建設有心無力,鄉村文化振興主體自然也就缺失。
民族地區的鄉村眾多,文化也是各有特色,然而當今時代現代文明在文化體系中占據顯著優勢,鄉村文化往往被忽視,或是被認為都是落后和腐朽的,因此,在社會發展和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文化輕易被城市現代文化所取代。在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對鄉村文化認知不夠深入,對經濟建設過于急功近利,基層人民群眾往往低估傳統鄉村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在對傳統鄉村文化的開放利用中忽視當地傳統民俗、鄉村價值體系等,粗放式模仿城市文化建設,對于傳統的民居建筑、民間藝術、珍貴文物進行不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既未能充分發揮鄉村文化本身蘊含的價值,又對鄉村文化產生極大的破壞。一些地區認識到鄉村文化的重要價值,然而對于鄉村文化的開發和利用缺乏創意,盲目取經,簡單照搬其他區域的成功案例進行文化產業開發,致使鄉村文化建設同質化嚴重,出現大江南北一個樣的情況。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鄉村文化建設滯后,必將拖累經濟建設,制約鄉村發展。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使鄉村文化建設迎頭趕上。
民族地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準確把握民族文化特色。一是繼承和保護傳統鄉村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產生于小農經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受到民族、區域、習俗、生產等多方面影響,因此形態各異的同時優劣有別。繼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應有所揚棄,其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相背離的糟粕部分堅決抵制,對其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的部分則應加以繼承和發揚,并賦予新內涵。二是開發和利用傳統鄉村文化。民族地區的鄉村文化是本地民族珍貴的歷史遺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開發和利用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必須挖掘出本地文化的特色,凸顯出鄉村文化的經濟價值。應立足本地,對具有民族風情、地域特色的文化遺跡進行修復和開發,對本地名人軼事、藝術手工、傳統習俗表演進行梳理整合,打造文化品牌。此外,開發和利用傳統鄉村文化必須具有創新思維,對鄉村文化特征進行提煉,并向文創產品、休閑養生、定制服務等多方面發展,避免鄉村文化振興的同質化。
“文化是維系鄉村民眾生產生活的精神紐帶,決定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2]。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的獨立性不斷削弱,傳統的鄉村價值觀念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支離破碎。鄉村文化要振興,必須重塑鄉村價值體系,喚發人民群眾精氣神。一是以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塑造良好鄉風。這就要求必須充分發掘植根鄉村文化的精神文化,通過對傳統鄉村社會中優秀的家規、先進事跡進行整理,并加以宣傳推廣,呼吁人民群眾重拾優秀鄉村價值觀念,重構鄉村價值體系。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建設,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日慶典、工藝產品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三是發揮基層黨員、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者,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倡導者和實施者,基層黨組織能否發揮帶頭作用事關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敗。因此黨員必須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工作本領,善于同人民群眾打交道,能夠及時了解人民群眾思想動態,以及時對人民群眾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
“人在創造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文化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的問題”[3]。鄉村文化振興,人是關鍵。農民熟悉鄉村文化,在鄉村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享受文化,因此,農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扎根農民群體,不斷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根本途徑。要培育農民主體意識,發揮其主體作用,首先要解決農民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問題,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生活水平。其次,必須發揮農民群眾中優秀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努力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一是要注重宣傳,對鄉村社會的優秀個人和優秀事跡加以宣傳和推廣,增強人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和自信;二是要注重動員,對鄉村社會里的賢者、達人要加以鼓勵和勸導,激勵他們投身于鄉村建設,吸引離鄉的高素質人才回鄉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三是注重教育,對于能力和素質水平不高的農民,通過加強教育提高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本領和信心,從而使之愿意投身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