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娜 李 俊 郁慶定/.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南昌大學體育學院
當前,實習支教成為了我國師范類專業等學生實踐教學領域一種新的實習方式。實習支教生在此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能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自身專業素養。所謂的師范生實習支教,就是派遣高年級師范生前往西部農村地區進行支教實習活動[1]。根據歷年來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文件政策,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相關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求師范類院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大力組織高年級師范類學生到中小學進行相關專業教育實習,為師范類學生的實習實踐創造條件,同時通過實習支教與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相結合,安排相關專業師范類學生到農村及落后地區學校進行實習支教,以達到院校與區域間的對點幫扶,促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體育專業等師范類學生的實習支教,對于培養學生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的奉獻精神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專業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實習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是實習支教的一個重要目標,根據以往各大高校以及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實習支教安排,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實習時間較為短暫,大多數高校只安排八周的實習期,學生難以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高校難以形成良好的幫扶循環。其次是大多以高校是根據實習點的需要安排學生進行支教實習,實習支教的靈活性有所欠缺。而在2007年7 月5 日,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2]中指出:高師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組織高年級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進行不少于一學期的教育實習。文件中明確規定不得少于一學期的教育實習,一個學期的時間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實際現狀,了解基層的教育現狀,對未來所從事的行業有清晰的認識。并且一學期的實習時間有助于提高支教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從教能力,為今后職業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支教學生的支教實習工作涉及到鄉村以及偏遠地區,可以充分激發象牙塔中大學生適應現狀,適應生活環境變化的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對基層教育,對偏遠地區的教育有深刻的認知,了解我國基層教育的現狀,偏遠地區教育環境的惡劣,東西部教育的發展失衡以及學生自身起點的差距等諸類問題,能夠激發支教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我國教師在教育行業的主體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師德,更好地幫扶偏遠地區的教育。同時,實習支教的經歷可以增加大學生的人生閱歷,培養其待人處事的能力,為以后自身發展踏下堅實的一步。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3]。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自身所具備的實踐操作能力尤為重要,然而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實踐是體育專業學生在教師職業發展上所必須具備的鍛煉,實踐教學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支教期間,通過自身的實踐鍛煉,可以掌握體育課程的上課方式,方法,培養自己教學內容設計、教案編寫的能力;還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組織校內外的體育賽事,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在實習支教過程中,隨著實習支教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也暴露出許多在支教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不斷探討,從支教點與支教隊伍的現狀進行深入剖析,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實習支教工作的有序開展。
面對較為艱苦的支教環境,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面對,但也存在個別學生消極應對。部分支教實習的實習生投機取巧等情況時有發生,造成支教學校的實習生體育課堂教學組織能力不足,實習效果差強人意[4]。例如,在支教的大環境中,學生更是脫離了學校的監管,由象牙塔生活轉變為社會生活,對于自制力較差的支教學生來說,實習支教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在學生實習支教過程中,對于教學工作,應是需要認真負責,避免教學事故的發生,然而在實習支教過程中,存在著實習支教老師上課散漫,授課內容與該階段學生不相符,與教案出入較大,備課不充分等現象,同時編寫教案的能力和熟練程度也相對較低。在實習支教結束后,大多地方學校以及高校要求實習學生上交授課教案,以檢驗支教生在這一實習過程的收獲與提升,但由于體育生的自制力較差,教案難以如期上交,且存在上交教案以“應付檢查”,較難以對實習效果進行有效評估。
對于體育專業的實習支教學生來說,因體育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體校或經歷與之相關的體訓,自我約束力較差,自身有所欠缺。一方面,體育支教生專業知識過于細化、所學項目涉及范圍小、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欠缺,無法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農村體育教學。而農村學校體育需要的是知識面寬、一專多能、最好是全能的體育教師,如果專業分得太細,學足球的不懂籃球,學羽毛球的不會打乒乓球,就會出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象。
另一方面,支前培訓尚未制度化,效果不理想,體育生角色轉變適應期長。在實習支教前,高校相關負責領導對學生實習支教的“崗前培訓”工作落實不到位,支教學生和高校領導的對該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在“崗前培訓”過程中,培訓內容與所在支教地區的教育現狀不相符,培訓內容及方式缺乏完整的體系等,造成培訓效果不佳。易導致學生在實習支教過程中難以適應實際教學環境,教學質量差強人意。
實習支教過程中還缺乏對體育專業支教生專業教育的有效指導,規范、健全的管理制度還未形成,難以將體育專業實習生的教育教學指導工作落到細處、實處[5]。在實習支教過程中,對實習支教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規范指導尤為關鍵,而高校缺少跟蹤指導老師,或指導老師工作落實不到位,難以協調支教學生與學校職責。科學有效的實習支教管理制度是學生在支教期間的重要制度保障,而在支教過程中,由于高校支教人數較多,支教地點較為偏遠且分散,帶隊指導老師難以形成規范有效指導,以致于實習支教生在支教中所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另外,高校相關的組織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實習前尚未有明確的支前培訓制度,實習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經費、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實習后也沒有完整的評價制度。
在高校即將施行支教實習時,應充分根據實際要求分區分點對實習支教學生進行安排與分配,并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學習需要,特別是考研或出國等學生的需要,屆時可以將確定的實習支教安排表在高校及實習學校擺放,有助于高校對實習點的溝通以及對實習學生的統一管理。在學生實習支教期間,高校以及實習學校安排專門的實習支教指導老師對實習學生進行生活以及實習期間的幫教指導。確保實習期間實習點和支教學生工作的合理有序開展。同時高校以及實習點要加強對支教學生的生活安全保障,高校與地方之間互通有無,加強協作,為支教學生的支教實習提供及時且有效的保障。
推動實習支教生的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完善,形成完整的管理與評價體系。通過配備專業的支教實習指導老師,在實習過程中對支教學生進行合理的幫扶,以小組的形式,提升指導老師與學生的合理配置。實習支教小組主要有以下任務:首先,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跟蹤管理,及時進行必要的解答和幫扶,對提升支教教學質量、提高專業教學技能等諸多方面起著積極而切實有效的作用。其次,為學生提供學習綠色通道,高年級支教學生在外支教時期難以兼顧學校事宜及畢業季升學等的諸多問題,實習支教小組要給予幫助。最后,要確保經費充足,要切實保障學生實習支教經費,幫助解決學生實習支教期間生活,交通等費用問題,以解后顧之憂。
對即將去實習支教的學生進行“崗前培訓”,有利于促進實習支教工作有序地開展。高校主管學生實習部門對實習支教前的培訓工作應高度重視,成立專門機構,制定詳細的符合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特點的培訓計劃[6]。高校要積極創新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教學完整體系,通過對體育專業支教學生整體專業素養的提高,提升實習支教學生的教與授的能力,促進支教學生角色的轉換。同時高校要依據以往的實習支教的經驗,不斷出創新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要努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高體育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高校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能在促進學生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逐步培養其在偏遠地區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以及溝通交往,待人處事等方面的能力。另外還要做好支教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加強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建立健全人格。并且高校要加強與實習學校的聯系,在已有的條件下盡量滿足實習學校的教育發展需求,從而改善授課內容與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