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便如洪水猛獸般肆虐神州大地。因女兒從長沙求學返吐過年,根據疫情防控的規定,與女兒在家中自行隔離。在長達月余的宅家生活中,通過高度發達的網絡信息,隨時都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付出巨大犧牲后取得了抗疫阻擊戰的階段性勝利,相信在不久的某個時刻,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全面勝利。
宅在家中,雖然不能到抗疫一線去盡一份力,但能做到不給國家添亂,不給社會增強負擔,也算是一種力所能及的抗疫方式吧。宅在家中,也是看書充電的好時光。在眾多的書籍中,文友劉奔海的散文小輯《故鄉三題》深深地打動了我。
奔海是陜西渭南人,自小在關中平原長大,富庶的平原沒有將奔海養成五大三粗的漢子,倒是長成了一個生性靦腆、感情細膩、頗具江南特性的人。江南多才子,奔海亦可位列其中吧。
初識奔海,其時正在托克遜縣依拉湖中學當語文老師。教書之余,筆耕不輟,經常有大小文章見諸各報刊雜志,給其帶來不少的榮譽。此后吐魯番市文聯的雜志編輯部招聘人員,經過公開競聘,他來到了《吐魯番》編輯部工作。自此,他干上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越走越寬。
近年來,奔海的文學創作在不停地突破自己:從當初短小精悍的哲理小文逐漸向深情款款的情感文章轉變,這組《故鄉三題》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不老的母親》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悲傷;《老屋》是寫母親去世后,家里成了空屋,“我”回到空屋里的所見所感;《我和我的泡桐》則是與作者一起成長、經歷風雨的堅忍不拔的泡桐,也是自己身世的寫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尤其是作為一個作家,更有自己的文學故鄉。兒時的故鄉是祥和溫暖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聽到鄉音,見到故人的地方;成年游子的故鄉則是家,是最想回去的地方,是經常夢到的地方,故鄉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能牽動自己的每一根神經。
這組文章文筆流暢,情感細膩,感人至深。當然,也存在結構不夠嚴謹、敘事較繁冗等問題,希望奔海在今后的創作中克服不足,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