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麗
融水縣白云鄉白云中學
語文素養本身包含著對學生人格、情操、心理的要求,因而語文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應利用這一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將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需求融合,把握二者的銜接點,從而有計劃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
1.增強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自身應具備堅定的意志、高尚的人格。教師需將微笑帶入語文課堂,在講課過程中向學生展現飽滿的情緒,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闡述文學作品的內涵,以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
在課堂之外的時間,教師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教學研討活動,在實際參與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增強對初中生心理特點的把握。同年級的語文教師可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交流研討會,在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增強洞察學生心理變化的能力。在提倡信息化教育的時代,教師還要不斷增強自身信息化素養,學會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內容。教師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也將成為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動力。
2.師生相互尊重、欣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正確看待自身地位,積極構建雙邊型師生關系。首先,教師重視不同學生的性格、能力、生活背景的差異,通過探究學生的差異性實現因材施教。學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強針對性,教育效果才能逐漸顯現。教師不僅要和學生分享積極的情緒,還要與學生共同承擔成長的煩惱。初中生的心理波動性較大,在缺乏心理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容易陷入思想誤區。因此,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要主動干預,鼓勵學生說出煩惱,解決問題。必要時,教師可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日常心理狀態,為改進語文教學課堂提供依據。或是與班主任等班級管理者親切交流,與班主任共同探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途徑。其次,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的主要作用應當是吸引、指導學生學習。再次,師生間的和諧關系需通過互動形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語文知識彌補學生的心理缺陷,推動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學生通過參與互動作出反饋,為教師規劃下一步教學目標提供依據。如此,雙方的互動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語文課文本身是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課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能夠在無形中塑造學生的心理品質。如今,初中暴力事件、學生自殺、報復社會等現象出現的頻率有所提升,為避免悲劇事件重演,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使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做到珍愛生命。語文課本中《紫藤蘿瀑布》、《談生命》等文章都體現著作者對生命的珍視,或是表達著作者對人生樂觀的態度。教師講解此類文章的過程中可將文本內容和社會實際聯系起來,引起學生思考。例如,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生命的逝去令人感到惋惜。同時,此次疫情也讓我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新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談一談對新冠疫情中人、動物等生命逝去的看法。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討論這一話題,不僅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還能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同理,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濟南的冬天》等描繪大自然的文章,引導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自己對家鄉的四季有何感受,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家鄉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或是鼓勵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對比《我的母親》、《出師表》等文章感受親情的價值等。學生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對不同的思想品質、情感價值有更深體會,健全的三觀逐漸形成。
教法多樣的語文課堂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課堂體驗,學生也會因此愿意主動參與課堂互動。教師需結合文本特色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表達所思、所想,充分體現自身心理特點、性格特征。
如教師利用情景再現法還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情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杜甫的艱難處境。然而,即使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杜甫依然能夠做到推己及人,這種高尚的情懷值得每個人學習。再如,教師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實施寫作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寫作題材,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學生寫作的過程也是表達自我感受的過程,通過學生所寫的文章,教師能知曉學生內心的煩惱和喜悅,從而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課堂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絕佳場合,教師需精心研究課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利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發揮這些元素的作用,使之服務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心育之花”必將在語文課堂中精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