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劍
岑溪市大隆鎮那蓬小學
語言是人際溝通的主要工具,語言社會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可以引導人從個體化走向社會化。正如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語言是構成思想的官能”,提升語言能力同樣能為留守兒童的思維能力、身心發展和社會融入產生正面效應。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語言習得環境仍處于弱勢地位,許多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語言理解力和表達力,甚至出現語言障礙問題。由此,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承擔發展留守兒童語言能力的使命。
在兒童語言學習過程中,家庭無疑位于主導地位,但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的特殊性,留守兒童缺乏家庭對話這一重要的語言習得途徑。經調查,筆者所教學的小學中,與父母保持較多聯系的留守兒童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兒童都由家中老人教養。由于農村老人多教育水平不高、代際關系處理不當,或不懂書面語言,或與孩子缺乏溝通,不能為留守兒童的成長構建一個合理的語言習得環境。
因條件限制,農村留守兒童多未接受幼兒園教育,小學課堂便成為了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機。幼時語言習得環境缺失對這類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語文課堂中有諸多表現,如許多留守兒童在課堂中表現出拼音學習效率低、詞匯記憶能力差、閱讀水平低、寫作練習不理想和口頭交流能力弱等語言運用能力上的問題。此外,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關愛,常常暴露出如缺乏自制力、人際交往敏感、自卑心理嚴重、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在語文課堂中積極性差,課堂融入效果不理想,如何提升留守兒童的交流意愿是目前農村教學的痛點。
閱讀是一項通過語言來捕捉信息、了解知識的行為,科學的閱讀訓練可引導學生擴展詞匯、規范表達、提升認讀能力、樹立語言審美,繼而完成綜合語言理解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升閱讀能力的方法,不僅局限于教材和作業,還可激發學生從課外書籍、電視或老師的言傳身教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規范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如在建構《神州謠》一文的課堂時,教師布置課前泛讀課文、課堂大聲朗讀和帶著問題默讀等學習任務增強學生對的課文理解,課后鼓勵學生搜集、抄寫文中描寫長江、黃河、長城等地點的相關好詞好句,達到擴展學生閱讀視野和語言知識的目的。
寫作考察的是學生通過觀察世界,通過思考,運用已有語言積累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整體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需要,也是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升語言能力的重要路徑。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寫作更能為其提供一個情感表達的出口。例如,在語文三年級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人物描寫作文時,應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布置階段性習作訓練,分別練習外貌、動作、性格等人物要素描寫的方法,從句子、段落再到文章書寫。在學生掌握基本的人物描寫方法后,將“我的家人”作為課外寫作命題,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親人進行畫像,延伸到對家人的情感表達。在訓練寫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能增進留守兒童與家庭間的情感聯結。
在心理學領域,許多學者肯定了交際活動中的語言能力對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如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需通過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在語文教學中踐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策略,離不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表達。在課堂的交流環節,可從學生熟悉的素材問題出發,以激發語言能力不強的學生話題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性。以《鄉下人家》一課的實際教學為例,讓學生對“我們鄉村有哪些美景?”這一問題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你最喜歡我們鄉村的哪一處地方?”,并對每位同學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和贊賞,增強學生交流溝通時的自信心。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除了有賴于教師的知識講授,也離不開學生對知識的內化、重構和解釋,交流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針對小學學段學生以興趣為學習導向的心理特點,可通過開展課堂小游戲、戶外游戲等集體活動,為每位學生提供在玩樂中交流學習的情境。如在學習《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這兩篇課文時,該單元的單元定位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講述,因此課后可組織以“我最喜歡的一種植物”為主題的標本書簽制作活動,帶領班級學生一同收集植物、制作標本。在標本制作完成后進行“對對碰”抽簽,抽簽號碼相同的同學交換書簽,并向對方介紹自己喜愛的該類植物。通過此類活動豐富學生課余活動,并為留守兒童創造交往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