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2020年剛剛到來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中國大地,各行各業,聞令而動,打響了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朗誦詩作為詩歌朗誦活動或文藝節目所作的一種新詩文體,憑借其抒情性與音樂性、大眾化審美特性,朗誦藝術視聽性與舞臺性的綜合特征,借助全媒體時代便捷的傳播方式,將詩歌與天下安危緊密聯系起來,賡續了中國的“詩教”傳統。
在20世紀中國現當代詩歌的演進過程中,朗誦詩在促進新詩“大眾化”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朗誦詩”與抗戰時期的“詩歌朗誦”運動相伴而生,聞一多說朗誦詩是“新詩中的新詩”。朗誦詩“在態度上是人民立場,在功能上是團結戰斗,在藝術上是綜合運用,在風格上是雅俗共賞?!盵1]
在“十七年”崇尚文學“工具”理性的文化語境中,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文本價值體現了強烈的戰斗性與鼓動性。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朦朧詩”的崛起與“第三代詩”運動的發展,以磅礴的氣勢與噴涌的政治激情見長的“十七年”朗誦詩,隨著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與娛樂形式的多元化,朗誦詩逐漸受到人們的冷落。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各種思潮多樣雜陳、各種力量競相發聲成為常態,壯大主流輿論,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命題。朗誦詩作為一種通俗、大眾化的詩體與音樂、影視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大型政治活動和節慶演出、電視文藝晚會、大型運動會開幕式等大型場合頻頻亮相,并借助全媒體便捷的傳播,擁有了更加廣泛的受眾,彰顯了其在新時代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文本價值。
“詩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翱鬃釉唬喝肫鋰浣炭芍病F錇槿艘?,溫柔敦厚,《詩》教也?!盵2]孔子最早提到“詩教”,開創了詩歌教育傳統。傳統詩教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教化功能,讀詩、吟詩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途徑。
近代以來,受西學與新學的沖擊,使得古代詩教失去賴以存在的底本,但以白話新詩為發端的歷次詩歌運動都是在結合時代需求特征,構建新的詩教,朗誦詩就是現代詩教的重要實踐形式。朗誦詩從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抗戰的救亡,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此次疫情爆發后,面對新冠病毒看不見的敵人,如何克服人們恐慌、焦慮的情緒,鼓舞人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勇敢戰斗,在需要輿論引導的同時,更需藝術直指人心的力量加油、鼓勁。
中央電視臺制作播出的《2020元宵節特別節目-戰疫》中的詩朗誦《相信》《你的樣子》《中國阻擊戰》,通過屏幕傳遞愛與希望,祝福和祈禱;陜西作家商子秦創作詩歌《致戴著口罩的中國》,鼓舞人們面對病魔,使命在身,永不退縮;當代詩人林雙川所作《我想等你換上春裝》將典雅的古詩詞巧妙融合,致敬戰“疫”英雄,盼早日戰勝疫情,英雄凱旋,詩歌朗朗上口的語言,詩歌愛好者自發在線朗誦,通過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傳播……
《詩大序》中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睆闹锌闯觯娊讨荚诰S護社會倫理秩序,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在此次疫情防控戰中,朗誦詩發揮其詩歌與視聽藝術的綜合優勢,鼓勵人們服從抗擊疫情的大局,齊心協力,共同戰“疫”,體現了在戰疫中的“詩教”價值。
雖然新文化運動讓綿延的詩教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始失去固有傳延的土壤,但詩教觀念經過一代一代的文化實踐,已融入中國人溫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中,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是我國作為“詩書禮儀之邦”文化教育最深沉的精神形式。在國家大力倡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詩歌藝術日益小眾化,媒體多元發展的現實條件下,朗誦詩是對詩歌的普及,是詩歌走向大眾的一條坦途。戰“疫”朗誦詩,為朗誦詩傳承“詩教”傳統的當下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詩教中蘊含的人文品質與文化價值,讓詩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興、觀、群、怨”,共同維系中華民族綿延向前。在漫長的歷史中,詩教培養了中國人的詩性思維,豐富了中國人的詩意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明基因深深存在于詩歌中,通過對詩歌的朗誦、學習、創作,在讓我們抵達中華文明源頭的同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得以薪火相傳。
當下,朗誦詩傳承“詩教”傳統的實踐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突破以個人為中心的詩歌情緒表達,為時代而歌,為人民而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歌,這也是朗誦詩“詩教”功能的本質要求;二是要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扎根中國大地,萃取外來文化精華,兼容并蓄,在內容上呈現大氣象,這是由朗誦詩大眾化的文體特征所決定;三是在詩歌冷落的時代,朗誦詩在保持自身藝術特色的同時,要借助音樂、影視等多種藝術手段,憑借全媒體時代便捷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的受眾,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