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紅/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兩千多年來,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私塾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民辦教育機構,在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民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私塾作為民間辦學形式,擁有悠久的歷史,通過理清私塾發展的歷史脈絡,私塾的緣起與發展可以追朔到春秋戰國之前。私塾由“私”和“塾”二字構成,是私家學塾的簡稱。追根朔源,“塾”是私塾的緣起,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演變過來的?!佰印边@一字的緣起,可以追述到商朝甲骨文。襲錫圭先生曾經考察研究,在殷墟發現的卜辭中,有幾首提到“塾”,“塾”在商代詩歌中被稱為“孰”,為上下結構。當時,“塾”的中心不是教育,而是門堂禮儀。后來,由于長輩經常在門廳給年輕人提供建議,逐漸發展為一種教育機構。
西周年間,“塾”是鄉學的一種形式?!抖Y記·學記》里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在西周,教育在官府中進行,官師統一,“塾”的主持人是官員,西周“塾”雖無專任教師,但已形成尊老為師、負責地方教育、全民受教的行為模式?!佰印遍_始承擔起日常教育的社會功能。
私學的發展演變中可以考察私塾教育的雛形。私學起源于春秋時期,戰國“百家爭鳴”時期開始盛行?!蹲髠鳌?昭公十七年》記載:“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充分體現了“學在官府”已被打破,“教育下移”逐漸形成。經濟上、政治上的大變動,引起了教育的大變革從而促使教育趨于平民化。士的產生,標志著古代私學教育的興起。私學的教育目標,已經從貴族的官方教育,轉向普通大眾教育?!皩W在官府”已經結束,私學逐漸發展。發展繁榮的私學極大影響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發展。在教育下移的大趨勢下,孔子曲阜所辦的私學,被視為中國最早的私塾。
傳統私塾作為一種辦學形式,經歷了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的“前私塾”階段。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私學演化中可以探尋私塾教育的發展與演變。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尊儒術”的文化教育政策。此后,以傳播儒家文化為宗旨的私塾在社會上不斷涌現。漢代私學通過獨特的優勢促進了學術的繁榮,對后來的私塾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漢代,私學教育有了固定的場地,被稱為“精舍”。
漢代以后,因為地方基礎教育沒有官方學校,私學蓬勃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不穩定,私學發展更加旺盛,慢慢成為社會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私學在民間大量興辦,產生了學者自主開設學館、游歷講學、學子求學、富家子弟在家聘師講學等形式,這些私學形式為后來私塾教育提供了模板,因此,私塾是在承襲私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的。
隋唐宋元時期,私塾教育逐漸形成且專業化。在這一時期,私塾分為兩種類型:初級啟蒙教育,初等私塾在城市或鄉村大量設立家塾、學館和義學。另一種類型是高級專經教育。高級專經私塾有大量名師聚集,并講授學問、傳教經文,后因藏書量巨大逐漸發展為書院。
隋唐以前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了官府和特權階級壟斷仕途,由于缺乏對應的政治資源、選官制度和經濟基礎,私學發展非常困難。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出現和確立極大促進了私塾的發展。隨著科舉取仕的運行,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壟斷仕途和門閥觀念逐漸被削弱和打破,庶族子弟平民可以去私塾學習,通過科考途徑獲得入朝做官的資格??婆e制促進了唐代私塾教育的發展。私塾教學以儒學經典為主要內容。唐代的私塾教育在科舉制的推動促進下,使不同社會階層、多種社會階級的人順利進入了統治階層,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穩固健全和社會的安定。與此同時,私塾也推動了教育的普及與大眾化,促進了學術與文化的傳播交流。
盡管“塾”出現得很早,但直接使用“塾”來表示稱呼私人辦學起源于宋代。在這一時期,以“塾”命名指稱的民間非教育機構開始涌現。此時,科舉考試制度較為完備,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客觀物質技術條件的推動,應舉考生和市民階層對文化教育提出了相應更高的程度要求,進一步促進了私塾教育的發展。以基礎教育為重心的私塾逐漸制度化和規范化,以學術研究為中心的書院有了更進一步的長足發展,因此宋代的書院在古代教育史上曾名聲大噪、盛極一時。由于官學的缺失,宋代加大了對私塾教育的扶持。政府鼓勵學子參加科舉應試,對私人辦學保持開明的態度,營造寬松的學術學習環境,這使私塾逐漸被書院替代。
元代的私塾教育基本沿襲傳承唐宋的私塾教育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元代為接觸民間社會底層階級而開辦了“社學”,但社學只是相關部門官方政策引導,社學具體的經費來源和日常管理教導與私塾教育模式基本相同,是通過民間出資、自行組織的,社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屬于義塾的一種。
明清時期,以私塾為代表的巨大的民間大眾教育市場形成,私塾教育極其繁榮,已經到達鼎盛階段,有古文中這樣形容當時的私塾教育:“五步一塾,十步一癢,朝誦暮弦,洋洋盈耳”。明清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經濟萌芽出現,科舉考試制度的延續和完善,印刷出版技術的大量普及,這些社會要素為私塾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明清統治集團采用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鼓勵私塾的創辦和普及。
為了文化傳播、培育人才,私塾在古代中國做出巨大貢獻,適應了古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私塾與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分歧,中國不得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840 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教育思想沖擊了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清對傳統私塾教育模式進行改良。近代中國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第一次高潮為1903 ~1911 年。1903 年,清頒布并推行“癸卯學制”,1905 年,廢除科舉制。1910 年,清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推進私塾改良,大幅度改變私塾的教育內容,促進私塾向近代小學的轉變。第二次和第三次高潮分別為1915 ~1920 年和1930 ~1937 年。在這幾年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加強私塾管理,說服或迫使塾師改變辦學方式。清末民初,大量私塾改辦小學或停辦。1840 年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西方現代教育的辦學模式觀念涌入中國,支持私塾教育的社會環境不斷減弱。私塾改良遭遇巨大社會阻礙,沒有明顯收益效果。
新中國成立前夕,解放區實施土地改革,由于土地充公,大量私塾不能繼續開辦。同時,國家對塾師的思想改造不斷深入。根據《共同綱領》里的教育政策,私塾被視為一種私立學校,成為重點改造目標。20 世紀50 年代后期,私塾這種辦學形式基本在社會上消失。到了20 世紀60 年代,私塾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改革開放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始復蘇。近年來,隨著“傳統教育熱潮”的興起,私立學校應聲出現在社會上。在21 世紀,隨著教育的發展,教育組織變得更加多樣化。多年來一直保持沉默的私塾教育現在又開始復蘇。私塾學校重返教育領域,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近年來出現在社會上的私立學校被稱為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學校。然而,新舊教育觀念差異過大,現代私塾受到地方教育當局的壓迫。所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現代私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