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昂/鄭州商學院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翻譯人才培養、教育工作的展開等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當前處于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比較重視擴大對外開放,“譯”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備能力,教師需要明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進而落實英語翻譯教學新理念[1]。除了高校對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教育的重視提升,也因為社會需求增加以及就業前景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翻譯能力培養中,從被動變為了主動。翻譯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環節,也越發得到了關注。
盡管社會關注度在不斷提升,高校英語翻譯教育工作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困境,筆者對此加以整理,從教學思路與課程設定兩個方面做出簡要闡釋。
在教育思路上,通常有兩個誤區:
第一,對于閱讀分析能力的過分強調。很多高校認為,只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分析能力,掌握足夠的詞匯量、語法知識,了解一定的英語語言文化,并且熟練地進行表達,就能成為優秀的翻譯者。教師需要避免教學和實踐脫節,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
第二,對于“英譯漢”與“漢譯英”間的區別對待問題。很多高校的翻譯教育工作,大部分是由“英譯漢”向“漢譯英”過渡。在教育實踐中,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學生英漢互譯能力的部分缺失,還有普遍存在的英文中譯像是在修改中文作文,而中文英譯又總是像在修改英語作文的問題,且這種作文的本質上是缺乏文采的。
當前英語翻譯課程的設置,缺乏一系列的科學規劃。
第一,翻譯課程是作為英語學科的一部分而存在,通常安排在學生已經有了較強英語積累之后才會展開,集中在一個學期內完成。
第二,高校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課程安排。就當前的教育情況分析,很多高校的翻譯課程設定包含:翻譯理論方面,如翻譯史、翻譯方法論等;翻譯內容方面,如哲學、文學、詩歌、散文、小說以及商業外貿等文件內容。這些翻譯課程存在著過分追求面面俱到,又都僅僅點到而止的問題。
上述分析可知,當前的高校英語翻譯專業盡管有足夠的重視程度,卻暴露出“中國本科階段的翻譯課程并不能使學生的翻譯達到職業水平”的問題,教育難以滿足當前國家、企業對翻譯人才的需求。[2]
翻譯,本身就是架起兩種語言間的橋梁所在。在翻譯過程中,消弭差異,找到語言中相通之處,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就翻譯工作而言,需要工作者尊重英語語言學科的特點,尊重其文化特性,也尊重語言的交流工具意義。在恰當時候運用恰當的語言,針對不同的環境、人物、情緒等說出得體而不失幽默的話語,才是一名翻譯人員應當完成的。英漢互譯,需要做到“信、達、雅”?!靶拧笔侵笢蚀_、真實,每個用詞、語法都是準確可信的;“達”是翻譯的通順性,即人們翻譯過程中,不是將每個詞語的翻譯進行羅列,而是通篇的流暢;“雅”則是盡可能地尊重并展現語言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基于文化背景的。[3]顯然,這些在既有教育模式下,是難以達到的。真正的翻譯,應當是展現了兩種語言的魅力,消異求同,要求翻譯者同時也是創作者,這只有在教育中尊重翻譯者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
社會對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絕非是單純地具備英語知識存儲,而是有較快、較強的語言處理能力。因此,學校對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應該更多關注到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而非單純地閱讀與練習。將學生從繁雜的詞匯引導出來,看到翻譯意義的過程,這是培養翻譯人才的必經之路。
在當前高校英語教育中,需要從教育思路上轉變,進而指導實踐。樹立以學者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在教育目標中不再單純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更多關注到翻譯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逐漸減少對知識的輸入,變為對學生分析、處理、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教學而言,進一步合理規劃,將翻譯課程融入到英語專業學習的每個學期,而非局限于最終的一個學期。[4]針對課程設置,可以使用主修課+選修課的體系進行教學,主修課包括翻譯史、翻譯方法、文學翻譯等,選修課則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應用性翻譯。將翻譯內容貫穿于每個學期,把知識點進一步講清、講透。
以學者為中心培養翻譯人才,要更加注重學生內涵培養。語言學科兼具文學性、藝術性與工具性。每一個翻譯者,都應該是一名創作者。例如“Most parents are like dogs; one can kick them in the teeth, and they will come back for more.”這句的翻譯,交給不同學生翻譯,會得出如下不同的結果:
翻譯一:多數父母都有一種舐犢之愛,子女可能報他們以牙眼,而他們則逆來順受,不予計較。
翻譯二:做父母的多數象忠心不二的狗,子女可能頂撞他們,而他們反過頭來給予兒女更多。
翻譯三:做父母的多數象忠心耿耿的看家犬,子女可能給他們氣受,他們反過來都報以更多。
以上三句,盡管將每個詞匯都翻譯出來,但是展現結果卻有很多不同。在漢語中用詞稍有不同,就有不同的意義、內涵等。
夯實學生的基礎,注重學生的內涵,是指夯實內在的文學素養、語言表達能力、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內涵、閱讀文章的思路等,擴寬了以往單純關注“閱讀分析能力”的教育思路。教師可以嘗試從大一開始,為學生推薦一系列的閱讀書單、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增強閱讀興趣和閱讀內容。[5]嘗試為學生推薦一系列的影視作品等,培養英語思維。
形式多樣,靈活多變,也是當前各高校翻譯專業改革正在進行地嘗試,變換課堂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筆者對此做出如下的思考。在教學中運用多樣的媒體形式。多媒體設備在現代教學中應用并不陌生,將其與英語翻譯緊密配合,成為翻譯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重要思路所在。借助多媒體設備,將豐富的教學資源、智能化教學手段帶入課堂,為學生帶來更多體驗與嘗試。
在組織英語翻譯教學中,彰顯翻譯者的魅力,為學生留有展現與創造的機會,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找到自信。英語翻譯的學習,最終投入到社會實踐中,表現的是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等,提升翻譯者的自信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高等院校,本身擁有匯聚資源的能力,小到校園活動的英語劇,大到在外部的工作實踐,可以為學生找到更多的展現機會。展現翻譯者的個人魅力,也表現在尊重差異上。優秀的翻譯,應當是文學素養的積累與展現,個人素質不同,需要的時間也不同,要尊重個體差異。
翻譯是一門關乎語言藝術的學科,不同的人在表達中有不同的效果。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增加,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提升人才質量,實現英語翻譯教學改革,成為英語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