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迅/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
網絡育人,是指高校通過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形成濃厚的育人環境和育人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師生員工受到教育,規范思想和行為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品質。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8 年8 月20 日,中國8 億網民中學生網民占比最大,達到了24.8%,學生網民占學生總數的71.7%。因而,在思想多元化、網絡信息海量、網絡生態環境復雜的互聯網時代,面對網絡學生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網絡育人具有客觀的現實需求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4 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對輔導員工作職能中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務;2017 年12 月6 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十大”育人體系中正式提出“網絡育人”的概念,并明確了“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拓展網絡平臺,豐富網絡內容,建強網絡隊伍,凈化網絡空間,優化成果評價,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引導師生強化網絡意識,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創作網絡文化產品,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好網絡精神家園”的重要任務。同時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中,也對網絡育人工作提出了相關的要求。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對新時代網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明確指示。
我國從1984 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成立至今36 年,直到1994 年我國首次接入互聯網,人們才開始了解互聯網,但由于網民數量有限,思政教育對于網絡育人還處于被動的應對階段。直到2000 年左右,中國網民的大幅度增加,網絡思政教育建設才開始走上主動探索的道路。通過相關文獻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一文,是理論界最早研究網絡思政教育的文獻資料,至此拉開網絡育人的專題研究。直到2007 年,我國才開始對網絡思政面臨的困境與出路、方法與措施、重要性與必要性等進行了研究,但總體研究成果也非常少。存在對網絡育人重要性認識不清,教師對網絡育人的模式開發和運用關注度較低,部分學校對網絡育人的投入不足、管理不規范、體制機制建設不完善,對網絡育人實踐路徑的研究不深不透,或措施的實施性可操作性不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限等客觀現實問題,在網絡育人隊伍建設、適應網絡發展態勢、實踐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能力也相當不足。
(1)網絡育人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手段。互聯網領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領域,如何通過網絡育人,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為推進高職院校學生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手段。
(2)網絡育人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學生對網絡的運用和依賴,網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是推進高職學生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3)網絡育人是推進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5 后和00 后的大學生,他們是互聯網中最為活躍的群體。加強網絡育人工作,創新網絡傳播模式,占領網絡制高點,對網絡信息的釋義解惑,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1)“互聯網+”給網絡育人帶來巨大挑戰。一是獲取信息的多元化趨勢迅速發展。二是傳播信息的盲目化趨勢不斷擴大。三是虛擬世界的生活化趨勢更加明顯。
(2)大學生的現實狀況讓網絡育人難度增加。一是對世界的認知需求與辨別力之間存在差距。二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還處成長階段。三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極易受到各種網絡文化的的影響。
(3)網絡育人工作與現實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一是高校對網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清。二是網絡育人體制機制不完善。三是網絡育人的保障投入嚴重不足,包括師資隊伍建設、內容和平臺建設、經費保障等。
(1)加強網絡輿情管控機制建設,提高網絡育人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做好輿情監控,建好輿情收集與管控渠道。網絡各種媒體造勢功能強大,輿論導向功能突出,可使負面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形象和輿論主導作用的發揮。因此,要把握輿情的政治關,文字圖片聲像等內容的審核關,增強對網絡輿情的敏感度和研判能力。
(2)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打造網絡素材數據庫。立足大學生的實際特點,豐富網絡教育的內容,不斷深化網上主題教育活動,利用重大節假日、各類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契機,打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純正的網絡素材精品,比如愛國主題、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等素材。
(3)加強網絡育人隊伍建設,建立網絡育人工作室。構建以青年教師和黨團學生干部為主體的網絡文化育人隊伍,培訓、優化網絡評論員隊伍,正能量發聲,做好輿論引導。著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網絡規律把握能力、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網絡發展應變能力、網絡輿情監管能力、網絡學生工作能力等。
(4)加強校園網絡平臺建設,增強校園新媒體的吸引力和引導力。建設網絡思政APP 教育平臺,打造綜合性、互動性的學習網絡直播平臺。結合目前“互聯網+”對網絡教育的挑戰、增強校園新媒體建設的潮流意識,在媒體的表達形式、表達內容等方面圍繞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
(5)注重網絡育人成果提升,增強師生參與網絡育人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一是通過線上線下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結合新時代學生使用網絡媒體的特點,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二是通過網絡育人專項工作的開展,不斷總結提煉出網絡育人的成果,切實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
(6)加強網絡發展特點研究,準確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時間、尺度和效率。網絡能及時將國內外出現的各類新聞事件在高校校園網絡空間中呈現出來,某些別有居心的網文很容易成為校園的焦點與熱點,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甚至成為影響校園安全與穩定的網絡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把握當前世界、國家、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探索把握大學生網絡心理和行為特點,探究把握網絡輿情的傳播發展態勢和演變發展規律,改革創新網絡宣傳的方式和方法,科學運用戰略戰術,提升網絡議題設置能力,深入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
(7)創新網絡育人的方式方法。從思想認識到行動落實上努力實現轉變。一是要從“被動防御”向“主動出擊”轉變。網絡育人的空間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單向灌輸式的教育引導,一方面要打好防御戰、主動仗;另一方面要強調教育引導者的主導作用,注重在與受教育者的互動中實現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教育。要充分尊重高校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網絡行為方式和接受習慣,力求教學相長。二是要從“搬運工”向“深加工”轉變。網絡世界不是現實社會的簡單復制,需要立足于掌握網絡信息傳播交流技術的作用機制,堅持文化傳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創新網絡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強調網絡文章標題的概括性、內容的故事性、內涵的深刻性、語言的感染性、閱讀的有效性、用網言網語來發聲,讓高校大學生愿意看、喜歡看、看后能夠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