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婉/浙江大學
隨著各種新型的微小化、智能化的互聯網科技的興起和普及,我們進入互聯網信息劇烈深刻影響整個人類現實和心理活動的網絡信息時代,即“微時代”。信息網絡技術除了以其數字化、網絡化、高速化、虛擬性等技術特性,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的創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會性內涵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創新。高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微時代”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指網上心理健康教育,還指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化。“微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改變了傳統的以學校、課堂、書本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改變了線下心理咨詢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變單向教育為雙向互動,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將更有針對性的提供網絡心理問題解決思路,推動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工作的發展,同時也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首先要全面客觀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怎樣的認知和需求。本文主要以浙江大學在校學生為例進行研究,在廣泛查閱已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無記名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研,面向在校學生發放問卷400 份,有效回收問卷355 份,回收率近90%。
對“如果需要尋求心理幫助,您最傾向于哪種途徑?”的調查發現,41.7%的學生選擇接受學校心理健康咨詢,緊隨其后的是選擇“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可以看出學生對學校心理健康咨詢比較信賴,同時對于“網絡心理健康咨詢”也有較好的接受度。在高度互動的網絡中,大學生“是否愿意線上進行心理探討?”調查表明,明確表示愿意和人探討的大學生所占比最高(42.8%)。對于“您愿意網上瀏覽的心理內容”,心理知識普及類的需求度最高(66.5%),其次是心理測試類。說明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更側重心理知識的宣傳普及。
就“您認為目前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滿足大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相較于30.7%的滿足或基本滿足,認為不太能滿足需求的學生比例明顯偏高(47.0%)。在“您是否獲得過網絡心理幫助且效果如何”的調查中,僅有12.4%的學生曾通過網絡接受心理幫助,其中3/4 的同學認為網絡心理幫助雖然有效但效果一般。這正說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并且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需要進一步契合學生的需求,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對“您想通過網絡獲得哪些方面的心理幫助”的統計發現,同學們對于心理調適方法的需求最高(68.2%),其次是網絡心理咨詢。針對網絡心理咨詢,我們重點調查了“您愿意通過網上心理咨詢來應對哪些類型的問題?”我們發現學生有最大需求的是情緒問題(73.2%),其次是人際交往問題和學業問題。關于“您認為影響網絡心理咨詢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最引起同學們關注的是網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水平和語言技巧。
從以上研究結果可見,總體而言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積極,愿意接受網絡心理咨詢且對咨詢師的專業性要求較高。
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建設狀況和網絡心理咨詢的實施情況是評估一個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兩項重要指標。筆者以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作為研究對象,發現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已經普遍開展,各高校均單獨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承擔知識普及、咨詢預約、心理測試等功能,部分高校同步運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5/12),半數高校(7/12)的心理咨詢預約采用電話預約方式,網絡心理咨詢功能的實現主要通過QQ 在線、網頁留言等方式,少部分高校(3/12)開放微信預約平臺。同時此調查也反映出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開展與宣傳、內容與途徑等方面還有待繼續發展:
(1)現有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功能發揮不足,具備網絡咨詢功能的網站較少,而且主要以文字留言等非及時咨詢的形式開展;現有的心理教學的網絡課程數量偏少,質量有待提高;網站心理知識更新頻率較低,且缺乏朋輩互助的平臺,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還不夠。
(2)新媒體平臺作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陣地,仍有部分高校尚未拓展該平臺。已經運用新媒體平臺的高校,需進一步探索微信公眾號網絡咨詢和朋輩互助等功能。
基于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大學生對于通過網絡尋求心理幫助持積極態度,但是尚不滿足于高校當前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為進一步契合學生需求,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優化是迫切需要做的。創新宣傳方式,搶占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陣地,優化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完善功能界面,美化網頁設計,及時更新網站內容。同時,重點建設并推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并結合95后、00 后學生普遍使用直播平臺、短視頻應用等習慣,嘗試進駐這些新媒體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提高學生心理保健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中加強網絡咨詢服務功能建設。可以是專業心理教師參與的在線的QQ、語音、視頻等即時咨詢,也可以是受過專業培訓的學生團隊給予的朋輩幫扶,如打造“傾聽你”“樹洞君”等新媒體平臺交流欄目。同時,也可以考慮嘗試國外高校的心理咨詢模式,即與合適的校外網絡心理咨詢機構合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引進相應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
結合調查中同學們認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重點加強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對學生心理成長的正確引導作用,推進心理知識教育非常關鍵。高校可以進一步重點打造心理領域系列線上精品課程,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同時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有針對性的宣傳心理知識或發布具有趣味性的心理慕課,有效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培育一支多層次、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是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這支隊伍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專業培訓,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與評估,能給網絡環境中的學生及時提供一定的影響、服務和引導,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理念和應對方式。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與現實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可以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班主任等育人主體在隊伍中起主導作用,同時抓好學生心理社團和班級心理委員等骨干力量。依托學生骨干推動心理互助新媒體平臺、心理互助熱線、心理互助群的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朋輩助人的作用。
網絡心理預防與干預是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基礎性的重要內容。網絡技術的應用讓網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變得更可行且更有效。一方面,完善網絡測評方式,優化量表選用,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變化規律,不斷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測評覆蓋面和科學性。另一方面,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依托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和網絡服務平臺,完善網絡心理健康檔案,做好對心理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注重特殊時期、不同季節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定期開展案例督導和個案研討,不斷提高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