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佳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夏墊鎮北塢回民小學
德育是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教育,對學生德行養成有著較大的影響,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有著諸多的共性和相通點,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德育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更具可能性,只是需要相關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情況、育人目標來進一步以巧妙方式揉合德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只有如此,才可讓育人目標更早、更順利實現。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理論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導,尤其是在以往,這種教學方式更為常見,如若想提升理論教學的實際教學功效,還需構建相應的情境,確保學生融入特定情境并產生探究、思索興趣,便可更好的讓學生學習并有所得。值得一提的是,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還需用細節傳導規范,確保學生的學習不止停留在意識層面,方可實現教學、德育雙重目的。
例如,在課堂中教師可為學生構建這樣的情境:小明將小蘭的頭像做成了卡通動物形象并發布在了社交平臺上,還在這條動態下進行了惡意評論,請問這樣的做法對嗎?錯在了哪里?可能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呢?通過這樣情境的創設,便可讓學生對事件有一個清晰認知,便可發表自己觀點、想法,在思考、交流中,學生便可懂得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是需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侵犯的是對方的肖像權等,便可讓小學生明白公民的權利和法律不應當觸碰的紅線,自然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語言,進而傳導了規范,利于學生更好的說話、做事,這便使得小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自然而然便可滲透德育、達成德育目標。
德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學生只有受到德育較好熏陶,才可更好的生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聯系生活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策略,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展開思考、憑借對生活的熱愛來強化探究,方可讓學生產生更多、更深體會,方可無形中滲透德育并發揮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導學生感恩父母、做到獨立自主,這個概念還是比較籠統的、宏觀的,可以舉一些常見案例讓學生明白,如是否回家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是否在閑暇時間幫助父母做家務、是否服父母說過“你辛苦了”之類的話等等,來進一步觀察學生的反應,更可通過學生的反饋和一來一回的互動,讓學生明白在這兩方面中的不足,便可養成感恩意識、朝向獨立自主方向努力前行,有助于學生借此機會煥然一新,自然而然就可達成德育目的。同時,也可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受益匪淺并產生諸多感觸,可謂一舉兩得、實現了雙贏。
當然,教師還可通過其他生活案例讓學生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不要強迫別人做不喜歡的事情、不可攻擊他人等等,從而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樹立規范做事的意識和態度,方可更好的規范行為和語言,便可讓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產生聯系,方可讓德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大放異彩。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可塑性是較強的,他們接觸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就有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做出什么樣的事,且他們對于善惡、美丑沒有較強的分辨能力,因此,還需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樹立正面形象,確保以正確的言行引導學生更好成長、發展,切實發揮榜樣作用助力學生正向意識養成、正向態度養成、正向行為規范養成,便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德育目標。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不輕易打斷學生發言,來教導學生尊重他人;將課堂中的顯眼垃圾毫不遲疑的撿起來,讓學生養成保護環境、愛護教室的行為;在學生出現各式各樣問題、渴望得到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這部分學生需要的幫助,切實解決學生的燃眉之急,方可引導更多的學生學會關心同學、幫助他人等等,這些均是較好的表現,有利于學生“有樣學樣”并不斷提升道德水準。與此用時,還可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中的遵守交通規則、不在旅游景地亂寫亂畫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行為規范意識,切實讓小學生受益匪淺并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語言,便可讓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德育真正得到貫徹和落實,方可讓小學生受到良好熏陶和正向引導。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也可從學生中挑選典型并樹立榜樣,切實在同齡學生中造成轟動和積極影響,更要多對進步大的學生給予夸贊、給予表揚和鼓勵,方可在激勵作用、榜樣作用的雙重影響下助力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便可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較好基礎。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個特殊的學科,亦是一個對學生身心成長影響極大的學科,還需小學道德與法治專業教師關注和重視課堂教學基礎上,積極滲透德育,切實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然一新并迸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還需以巧妙的形式達成相應任務和目標,方可助力小學生收獲更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