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懌
菏澤職業學院
高職院校除了可以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人才之外,也承擔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德行、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這就表明,不僅是思政課程,在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當中,也需要融合德育,將德育將于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當中,讓高職院校的學生時時刻刻浸潤在德育的環境當中。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思政教育區別于專業教育,承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任務。思政教育的由來已久,從古時候的諸子百家到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都是一次又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從教育的目的而言,思政教育是通過教育的手段,讓受教育人的思想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對于事物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淺層和表面。在高等教育當中,專門開設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完成這一任務和使命。思政教育同專業教育一樣,是高等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思政教育也是各種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但是在高職院校當中,僅僅依靠思政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育人想要達到全方位的效果,需要思政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通識課程按照不同課程方式的定位,共同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育人”的根本目標。
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出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于外在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想要探索的沖動。通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向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增長了他們的見識,提高了他們的素質,培養了他們的情操。在思政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公共通識課程的全方位及全方面的培養模式下,將高職院校的德育和思政教育更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以達到“立德樹人”根本要求。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當中,對于學生的德育僅局限于課本及老師的講授,考核方式也相對單一。德育與專業教育不同,具有其長期性和隱性的特點,所以德育的成果也應該放眼于長遠,而不應該僅憑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德育水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包含有許多育人思想,面對如今的高職院校學生也同樣適用。德育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工作,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正好相呼應。在專業課程當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結合,讓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學習科學知識,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課程當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有了一個新的理解,也讓學生在無形當中受到了德育的浸潤。
學生的德育水平不僅體現在對于德育知識的掌握,還體現在學生對于掌握的德育知識是否能夠運用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將思政課程與各種課下的德育活動相結合,通過學生的實踐,更好地去踐行理論知識,同時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將思政課程的課堂內容與課下活動進行有機融合,可以適當地將高職院校的學生參與各種德育活動的表現納入到綜合考核的成績當中來,結合學生在課上課下雙方面的表現,對學生的德育水平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測量,這樣對于學生的德育考核也更加地全面立體。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傳統的課程體系也應進行升級,除了專門的思政課程對于學生進行德育之外,專業課程和公共通識課程也應整合目前現有的教學資源,將德育納入綜合考量范圍當中,形成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公共通識課程的“三位一體”全方位全方面的德育環境。從線上線下兩方面去健全德育評價體系,形成德育的多維度考核模式。
在德育的多維度考核模式當中,綜合了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課堂表現、課下表現以及課業成績,對于學生的考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卷面分數,而是進行多維度方方面面的考核,讓學生對于自己有一個更加清晰直觀的認知。在以后的思政教育當中,也可以根據多維度的考核結果,對于課程設計再升級細化,以便更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當中,進行德育的多維度考核模式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也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實現高職院系的多維度的德育考核模式,需要從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和充分發揮德育的“育人”功能,多角度全方面地將德育面向高職院校的每一個學生。希望在多維度的德育考核模式之下,高職院校不僅可以培育出專業技能型人才,更能夠培育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的人才,培育出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