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生達
上思縣思陽鎮思陽初中
“讓學引思”的學習模式使得學生在整個數學學習當中獲得更多的思考和反饋,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幫助學生開拓數學學習思維,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從根本上喜歡上數學這門課程的本身,提高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
將“讓學引思”落到實處就需要數學教師遵循一定的原則,從而更好地促進師生角色的轉化,有助于初中數學教與學的優化和調整。
首先是“以學定教”的原則。根據以學定教,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依據數學教學的學情而確定教學的教學目標、方法以及策略,而“學情”又包括學生的學習進度情況、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新知的情緒狀態以及知識需求狀況等,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們的想法與數學教師的思路進行整合。
其次是“以教為學”原則。在“讓學引思”教學理念中,“讓”是這個邏輯性結構系統的前提,要求我們關注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凸顯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自主合作為主要活動探究形式,讓學生們在合作的過程當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解放學生們的智慧。
此外,我們還需遵守“順學而導”原則。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要時刻注意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并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們的學習狀態來尋找適宜的指導機會,讓學生們可以收獲學習數學的成就感以及獲得學習的積極情緒,更好發揮“讓學引思”的優勢。
1.尊重差異,欣賞差異。“讓學引思”教學理念中的“讓學”即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出發,數學教師設計有效地教學手段來實施“讓學引思”教學理念。為此,數學教師必須初中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班級中數學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有側重的“讓學”,這樣才能發揮“讓學引思”的積極作用,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章時,數學教師可以設置一道題目: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OACB的頂點O為坐標的原點,頂點A,B分別在x軸、y軸的正半軸上,假設OA=3,OB=4,D為邊OB的中點。請問(1)如果,E是邊OA上的一個動點,求解當△CDE周長最小時,E的坐標(2)假設E,F為邊OA上的兩個動點,且EF為2,求解當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時,E,F的坐標。”該題目中的兩個問題循序漸進、層層遞進,思維難度不斷地加大,考查知識的綜合能力也在不斷地加深,教師需要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來思考不同的問題,激發初中生們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們可以適應問題的難度,不斷扎實、提高自身的數學基礎。
2.以問為引,啟發思考。數學學習對學生們的邏輯能力、思維敏捷能力等要求較高,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常常會遇到很多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對數學產生恐懼感。因此,數學教師在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將通俗易懂的問題作為引子,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當然了,問題設置還要注意漸進性,要能夠在考慮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提問,通過“為什么”“怎么做”等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例如,在學生們對“正數和負數”這部分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后,可以更進一步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提高學生們對正數和負數的認識。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比如哈爾濱的氣溫從零上4攝氏度下降到零下4攝氏度;小汽車向北行駛1.3千米,向南行駛1.3千米;風箏下降3米后上升10米等等,接著數學教師可以提問:“零下氣溫和零上氣溫的區別是什么?” “如果以向北為正,那么向南行駛可以怎么表示?”“聯系我們的生活,你還發現了哪些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實例?”通過逐漸遞進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們,給予學生們更多的思考空間,促使學生們對生活中的相關實例進行聯想,引發他們對正數負數的好奇心。
3.融入生活,提升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充分運用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生活與數學的學習進行銜接,以此來達成相關實踐教學。如,為從根本上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可以通過“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方面的知識聯想節約、變廢為寶的環保問題,與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體驗來完成認識立體圖形。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讓學生們在日常中收集一些茶葉盒、快遞包裝盒、月餅盒等作為學具,激勵學生們嘗試與其他同學一同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盒,對立體圖形有初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滲透垃圾分類收集的環保意識。這些實踐任務并不難,學生基本上可以自己完成。其實,只有學生真正參加了數學實踐任務,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幾何圖形的意義,從而全面鍛煉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充分體現“讓學引思”的思想。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讓學引思”的教學方式可以啟發學生們的思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使初中生真正成為了數學課堂的主人,促進初中生的數學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