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發生了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思想的進步和發展,但也有些不良的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融入到校園中,給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和阻力,其中較為突出的如:“拜金主義”、“不良網絡信息腐蝕”、“極端思維”、“攀比思想”等,不僅影響到了學校正常的學習秩序,還會導致學生產生不良的社會思潮,給學生今后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轉變工作理念和教學模式,從時代環境和學生個性化特點著手,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和挑戰,強化學生良好思維意識和高尚品德的培養,為此我國教育部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9年工作要點》中提出:“在黨的領導下,以“四個意識”導航、“四個自信”強基、“兩個維護”鑄魂,全力維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穩定性,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所以我們要對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展開細致的分析,以此應對社會環境給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帶來的沖擊。本文從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出發,闡述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并著重分析了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
隨著經濟和媒體的發展,大學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的雙重沖擊,具體表現在不良資訊的泛濫,以及社會意識形態中的不良文化,這對于社會經歷較淺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和蠱惑,并且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較為陳舊,正確的思維意識導入較為困難,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相應的挑戰。
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教育模式還處于嘗試階段,并且開展途徑及教學周期沒有固定化和標準化,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又不容易被這些“00后”的大學生所接受,個人價值、社會核心價值觀、使命感、責任感等內容無法正確導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績不理想,有的大學甚至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引導,課程開設的目地也是為了應對學分或檢查。
根據現階段大學的教學環境來說,教師要想順利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對容易,而對課程進行優化和選擇,并且有針對性幫助各類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彌補思想上的缺失,提升思維的判斷能力則相對不足,這也是思想政治任課教師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因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發生了變化,如:與社會環境接觸較多、自由支配時間較多、社會行為約束不足等,這使得任課教師無法更為深入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
理想信念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正確的引導和推動大學生樹立理想與信念,對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認為首先要科學的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并結合時代特點和校園文化來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時提升大學生對黨的認識和熱愛,引導大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針對全球一體化帶來的文化沖擊,各大學應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強化,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愛國熱情。愛國主義一直是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優秀人才培養上首先就要確保大學生熱愛祖國,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傳導民族精神中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內容,使大學生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意識,實現優秀人才的培養目標。
道德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有才無德等同于無用之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突出道德教育,然而現階段各大學沒有對道德教育加以重視,導致大學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突出表現的問題也較多,如:功利化心態嚴重、個人思想散漫、社會道德意識模糊等,這影響到了學生對社會觀和人生觀的正確認識,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義務、以及法律責任,全面幫助學生提升道德品質。
大學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因此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乃至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認為新時期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很多,但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社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環境下,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這里主要是指在多元文化融合和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學生對社會形態和思想理念有更多的認識和反饋,在這個階段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判斷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教師在這個周期加入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宣導,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激勵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相融合。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新時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可以促進良好的教育環境,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正確的思想道德尺度、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參與熱情,這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差異,但這并不違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本文認為強化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非常重要,因傳統的教育目標已經不適用于現今的社會環境,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進行更新,從學生思想需求和思維模式著手,設置相應的課程,如:心理輔導課程、德育課程、社會性思維課程等,通過講解、答疑、問卷調查等方式,引領和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最終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學生建立一條正確思想道路。
教師做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遞者應當積極的面對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戰,同時這也是教師自我提升思維理念及認識的機遇,針對新時期學生個性化問題嚴重、自我約束能力差、思想認識單一等問題,教師要有策略的進行思想教育內容的學習和補充,因“00后”學生的思想與教師教授的思想政治內容有很多突出的矛盾,加之課堂氛圍死板,學習興趣不足的影響,使得學生很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所以教師要對現階段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分析,學習補充相應的網絡文化知識、多媒體教學知識、社會時事問題等,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意識,才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還較為傳統,雖然有些大學引入了網絡化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等,但模式和形態還較為單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法融入,這也是現階段教學理念的弊端,所以本文認為要對大學思想政治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因學生獲取學業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模式式上要樹立創新意識,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目地上進行系統化的構建,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學習思想政治課程。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新過程中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導入,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自已的距離并不遙遠,盡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思想政治教師要掌握教學模式的尺度,在教學模式轉換中應加入一些社會性活動,如:公益性活動、群體參與性活動、社會講座活動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思政知識,進而產生思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