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高等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在于,為社會傳送高水平、高技能和高素養的人才,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會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以此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輔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并提高心理素質與文化素養,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程開展中輔助性和推動性的教育任務,而本文在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結合的研究,不僅強化了教師與學生對兩者結合教育價值的認知,同時也幫助教師創新了思政課程的教育模式,為學生高尚人格及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基礎,也為教師學術發展提供動力。
思政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的重點課程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正確價值觀念,使其全面發展,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之有著同向性,但又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在新時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兩者的教育價值更加凸顯,因此將兩者進行融合教學,可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課程中呈現出更高的教育價值。另外,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逐步多元化,同時心理問題也較多,這時只依靠思政課程培養學生信仰和偉大抱負遠不及此,單一的思政課程無法解決學生所有的疑慮,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之融合,才能突出兩者較高的教育水平,同時通過兩者的相輔與互補,才能夠解決學生各種各樣的疑惑及困難,并綜合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等能力。這樣一方面滿足新時期教育改革需求,為社會輸送高水準人才奠基,另一方面推動學科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最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新時期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思政課程教育也應當轉變教育理念,遵從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將思政課程的“育人”工作做到極致。其中首先要摒棄傳統“智育”理念,而是延伸到“智育+質育”的層面,重視學生價值觀念與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其次,從思政多層面要以學生認知國家和社會,產生國家、社會共榮感,正確認知國家利用和個人利益為教學目標。而從心理層面來講,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等。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課程融合教學的基礎,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轉換思維的“想學生所想,感受學生所感受”,來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當下及以后發展著想,在對學生傳授的思政課程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取悅自己,在社會關系中如何正確的與他人先出,并且其正確的面對挫折和失敗,而更加堅定的認識自己。用新的教學理念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道德素養等,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表示教材中必然存在一些共性和結合點,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正確認知這些結合點,并結合實際教材進行拓展,實現內容的延伸。例如思政課程有關“人生階段、社會環境,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存在相似的內容。所以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提到這寫層面時,要找準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進行融入,通過了解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和階段性表現,深入探析學生們的內心想法和認知,以及最想了解的問題和最想解決的疑惑等,再進行相應的知識融入與內容拓展。
例如,我們可以從教學方法入手,通過“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模式,讓學生針對“家庭生活”或“社會環境”等層面,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認知、看法等,而我們需要通過學生的表述順序和用詞,來猜想學生的心理,同時結合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對學生進行輔助性引導。再或者將健康教育課程的專項內容導入到思政課程當中,找準結合點,拓展課程形態和內容,對課程教學方案進行精心設計,并為學生提供“心理問題解答”環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課程內容的切合,延伸出更多層面的內容,以此讓學生拓展知識層面并解決困惑。例如,在“社會環境”內容解讀中,可以拓展到社會中與人相處或人生不同階段對“社會環境”應當具有的正確認知,這樣不僅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思政知識有效的結合,同時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達到了高效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的結合,其主要是對內部知識的轉化,通過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現知識層面的拓展,從而達到對學生綜合能力與個人素養的培育。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元化方法進行引導,如“故事法”、“案例法”,通過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式,將兩種課程知識內化并拓展價值。
首先,故事法是最為貼切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以實際課程內容為基礎,以生活層面的故事為主線,為學生
創設相關的情境,將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與的沖突進行展示,讓學生捫心自問,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不僅能夠摒棄傳統“你教我學”方法中學生所產生的煩躁和逆反心理,而是積極的尋找故事中與自己相同的困惑和看法,同時也能夠通過思政課程的故事導致,將內容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層面,拓展出更多的知識點,實現兩者結合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案例法主要是針對一些典型實踐,進行針對性教學,其基點也要以思政課程內容為到導線,引發學生通過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并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共同分析和思考案例所衍射出的思政問題或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判斷、評斷來樹立正確思想、擁有正面態度,同時結合自我觀點產生來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從而達到高效教育的目的。
教師作為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在實際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動態和個體差異,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內容的結合,將內化知識進行針對性教學,以此強化學生個性認知,同時形成高尚人格、提高道德素養。那么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應當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示范作用,并在教學中創設多方互動的情境和氛圍,通過交互性了解和探討,使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實現針對性教學的愿景。
例如,針對思政課程中某一知識點展開討論,引發學生各抒己見,而教師則需要靜觀其變,在討論中觀察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所影射出的心理問題,洞察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觀念等,再進行針對性輔助和引導。而在此之前,教師需要提高自身修養,形成高尚的心理品質,并且掌握思政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教學節奏,以便更精準的幫助學生調節心態,加強自我認知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的思政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高尚人格、咋正確價值觀念,以及道德素養的重要載體,兩者之間存在必不可分的關系,同時也具有相互輔助、相互補充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對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進行結合教學,以上通過對兩者結合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與實踐措施,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強結合點的認知拓展課程內容、故事、案例導向性引導,以及實施針對性教學四大方面,并從實踐探究中凸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課程結合的必然性,以期從根本上提高課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