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李茜/煙臺大學文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擬從“敬業”、“誠信”、“儀禮”三個方面考察孔子的思想。
在現代漢語中,“敬業”是指集中精力于學業或工作。《說文解字》認為:“敬,肅也。”;“業”即學業、事業。“敬業”即嚴肅認真地對待學業、事業。“敬業”意味著對學業或事業的的尊重、意味著專心致志、意味著責任。
孔子特別推崇“敬業精神”,他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而他一生所為,恰恰是敬業精神的真實寫照。據《史記》記載:孔子在季氏手下做管理倉庫的“委吏”,則貨物碼放整齊有序,帳目清楚毫無差錯;做管理牧場“乘田”,一年后牛羊肥壯,繁殖率比往年提高了好幾倍;主持喪禮,從過世到入土的五十多道復雜程序,都被他處理得井井有條,凡事都辦得很好;創辦私學,收徒授學,則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特點,因材施教,達到弟子三千,更有“七十二賢”,堪稱萬世師表;為政時,也是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公,政績斐然。而這都離不開他做任何事都認真細致、盡忠職守的性格,即敬業的精神。
孔子歷來主張實施“仁政”。但據《論語》記載,當樊遲問他怎樣做才是“仁”時,孔子認為其中就必須做到“執事敬”(即擔任工作恭敬認真);他還主張要“事思敬”即專心致志做所要做的事;想要做君子也要做到“修己以敬”;他認為,做事情應“敬其事而后其食”即先要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然后才去想自己的吃穿住用行等問題。可見,孔子所推崇的這種對待所做之事認真負責的態度,不正是“敬業精神”嗎?
此外,《禮記》中記載孔子所述“大同”社會中“男有分,女有歸”的和諧場面,表明無論男女、無論在外在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其中的“壯有所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也均為愛崗敬業的寫照。
如何做到“敬業”?首先,敬業需愛業、樂業;其次,敬業則需勤業。“業精于勤、荒于嬉”,無論事業、學業,皆是如此。作為至圣先師的孔子,在言論上談及更多的是為師和為學的“勤”和“樂”,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敬業樂群”。而事實上,其所做的各項工作,均是做到了樂業、勤業。比如他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又比如:他每次主持喪禮工作的時候,都好像是重新開始一樣認真細致地安排,以致于在有喪者之側吃飯,從沒吃飽過;看見孝子賢孫哭,他也難過,跟著流淚,這天就不再唱歌。可見孔子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都是情感真誠,盡心盡力,真正做到了愛崗敬業!
“誠”即誠實、真實。“信”即言語真實、講信用。且“誠”、“信”兩字皆包含“言”部件。故“誠信”意思即為行事與所說一致,即“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誠信”占了特別重要的地位。縱觀《論語》,“信”字出現的頻率特別高。大到治國理政,小至個人修養、人際交往,多次都提到要講求誠信。
《論語·為政》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并用牛車和馬車上的關鍵性零部件作比喻,進一步指出誠信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大國,一定要做到“敬事而信”(做事要嚴肅認真、講誠信);認為“民無信不立”。
孔子認為弟子首先要重視德行,其中之一的修養就是“謹而信”;孔子的學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其中就要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時是否做到了真誠守信(“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此外,讓孔子無語的人也是“狂而不直……悾悾而不信”的人。在古人崇尚的完美道德的模范代表——“君子”的品行塑造上,孔子多次提到過“主忠信”。例如:孔子認為君子行事要“主忠信”以忠信為主。他認為,作為君子應把道義作為行事的根本,依據禮節來實行它……最終要依靠誠信的態度來完成它(“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信以成之”);君子對于自己要說的話,一點都不馬虎(“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有一次,子張問孔子提高品德、辨別迷惑的方法,孔子也說“主忠信,……”;又有一次,子張向他請教如何做事才行得通,他認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說話講求誠信、做事認真謹慎(“言忠信,行篤敬”)。
此外,孔子概括自己也說是“信而好古”。《禮記》中記載,孔子所向往的那個“大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都是“講信修睦”的。可見,閱遍世間萬象后,在孔子晚年的最高政治理想的“大同”社會中,“誠信”仍為其一生所推崇。
為何要講求誠信?孔子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誠信的人,往往也很少有仁德)。可見,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孔子認為,君子都是講誠信的。誠信也是“仁”的基礎。還有一次,子張又向他請教怎樣才是“仁”,孔子指出: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格(恭、寬、信、敏、惠)就算是“仁”了,這其中就包括“信”。因為做到誠信才會被人任用(“信則人任焉”),才有機會進一步實施仁政。
儀禮:即禮儀,禮節,包括“禮”和“儀”。其中“儀”即儀式,是外在表現,而作為內在規則意識的“禮”才是其根本要義所在。
“禮”繁體字作“禮”。《說文解字》認為其本義為敬事、祭祀神靈以致福。可見,其最初意義是人對待神的一種行為規范、一種準則。然而,無論是《周易》還是《尚書》記載,均表明其后來的所指范圍已超越了人與神的關系,擴大到所有道德修養與倫理規范。《禮記· 禮器》認為:“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可見,這種規則是合乎自然規律和人倫心理、適用于萬事萬物的科學法則。《禮記》認為“禮”是文明的重要標志,人類正是因為懂得了“禮”,才使得自己與禽獸相區別開來。
“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認為:“禮”使人能立身于社會(“立于禮”);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則民莫敢不敬”。他認為:一個人無論恭敬、謹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講禮貌,不受禮有約束,就會變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破壞了人際之間的和諧;認為“禮”是做官之前的必備修養;就連他的學生子夏也認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因此,孔子尊崇“富而好禮”的人;主張“克己復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因為在他看來,“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眼中的“禮”究竟是什么呢?且看下面孔子的論辯:“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可見,在孔子心目中,所謂的“禮”并不僅在于形式表面,真正的“禮”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基于道德的“規則意識”。他認為:“禮也者,理也”;指出“禮”是“義”的制度化表現形式(“禮也者,義之實也”),要“協諸義而協”;而禮義是人類做一切事情最基本的出發點。
當然,“禮”和“儀”是相輔相成的,心中有“禮”便會通過一定方式表現出來,而這個表現形式往往是既定的,即所謂的“儀”(禮制)。同時,對那個外在的“儀”(禮制)的遵守,也在時刻警醒著人們,不要忘了那個潛在的“禮”(規則意識)。關于這點,可參看《禮記· 禮器》,其認為:先王所制定的“禮”既有根本又有文飾(形式),“忠信”(即內心的道德規則)是它的根本;“義理”(即禮儀、儀式)是它的形式。二者的關系是“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人類如果要在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 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是1989 年世界諾貝爾獎金得主們共同得出的結論。習主席也曾強調:“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古為今用……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孔子思想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有關“敬業”、“誠信”、“儀禮”等思想精髓,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