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 佳/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因而,我國高職院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也隨之而發生一系列的變革。特別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后,在原本追求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礎上,也為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和教育規范。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的具體落實,需要通過高職院校教師在教書育人、學生管理、學生創業指導、就業指導等方面,對高職院校的教職工進行崗位本職工作的考核標準。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的教職工是否在其本職工作上能夠有效落實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教學宗旨,以及是否為高職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文化社團活動、技能競賽服務、崗位實習體驗、校企實踐合作、就業指導推薦等方面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無論是在思想上和行為上,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日益呈復雜化趨勢發展,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僅極具多元化特點,還兼具不穩定性的顯著特點。因而,“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夠有效促使高職教師根據高職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為學生傳道、授業,還能為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科學“解惑”,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三全育人”理念能夠有效整合高職院校的教師資源,使得當前高職院校內分散的專業教學工作、德育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有機融合,從而有效發揮好高職院校的教育合力。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合理安排學生的管理與學習,進而形成專司其職的團隊,諸如教科研、學工、管理干部、工勤等師資隊伍,促進教師隊伍間的溝通與融合,從而有效發揮高職院校師資團隊的教育合力。
“三全育人”理念注重的是整體功能,要求高職院校內的各個教學部門和工作崗位都必須要協調一致,共同育人,因而,勢必要去除不同部門間的形式化,從而注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實用化。而高職院校的教師,也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和貫徹下,不斷激活其潛在的責任意識和能力,使得任課教師不僅要搞好教學,還要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引導,促進了高職教師綜合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正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使得高職學生能夠與教師有更多的接觸與溝通,并在教師的有效引導和關愛中健康成長、快速成才。這從長遠角度來看,實施“三全育人”對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的成才,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部分高職院校在貫徹“三全育人”時,采取強硬態度,對全部教師實行“一刀切”模式,認為與高職院校的行政權力和經濟績效相比,那些專司授課的教師擁有更多的非教學時間。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使得“三全育人”模式進一步擠占了教師的非教學時間,從而使得專職教師原本系統化的授課,不得不對接較為瑣碎的育人工作。這與其他隊伍不同,管理干部、學工和工勤人員的工作職責與“三全育人”工作的性質和工作時間極為相近,因而,可以說“三全育人”對那些專職授課的教師而言要更為苛刻。
一些高職教師認為,“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指標分配難以均衡,使得教師的工作任務不能科學的量化。因而,在落實“三全育人”指標時,會出現疲于應付之嫌。譬如,在高職院校擔任班主任和學業導師的教職工,可以據此具體崗位職責作為工作指標進而衡量其“三全育人”工作落實的具體情況,他們在完成相應指標的同時,還有一應的津貼可領。
一些教職工認為“三全育人”的具體工作,與專職思政課業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管理服務職能,很難有效地融合。加之,這項工作的實質多是極為零散的學生管理工作,因而,對不同崗位的教師發展定然是有很大不同的。諸如,課業教師的晉升離不開教學質量、學術著作和科研課題,因而,一味地專注于“三全育人”工作,更易擠占思政課教師的本職工作。而這在現行教師職稱晉升體制和評價體系中,將更加限制專任教師的發展空間,而“三全育人”的很多工作指標原本就是工勤人員的本職工作。因而,相對課業教師而言,其他教職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更易出成績。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無論是思政課教師團隊,還是工勤管理團隊,他們的崗位職責與“三全育人”模式的指向十分貼切。一些教師對這一模式的抵觸情緒,源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職工的工作量。因而,要正確認識和看待“三全育人”,這項工作的指標是可以完成的,即使是教育工作者個體間的差異,使得完成度有所不同,但是也還是比較有彈性空間的,有付出就能看到效果。其次,教書育人是教師天職所在,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肩負著育人的職責。再次,在這一模式下,雖然使得教師的育人工作變得相對繁瑣,但是有壓力也是動力,能夠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深的認知和實踐經驗,從而使得各個層面的工作都能深入人心。最后,“三全育人”模式還關涉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生源明顯減少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更要注重育人質量的提升,這與學校命運息息相關。
現行的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制,使得專任教師疲于應付各項教學工作,進而輕視對高職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引導,并將“育人”工作一味地歸咎于思政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使得二者嚴重脫節。相對大多數的工勤團隊和學生管理團隊,他們的工作績效取決于上級部門和領導的肯定,而非育人的能力。基于這一層面而言,他們雖然是離高職生接觸最多,距離最近的群體,但其本職工作與學生的溝通并不多。故而,構建全新的“三全育人”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評價體制,已是迫在眉睫之舉,進而不斷豐富高職院校的育人指標,方是落實“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
對思政課教師,應主要發揮其課業引導的優勢,讓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能夠有效解決其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諸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學生自習空檔,扮演輔導老師的角色,為學生進行學業和生活上的解惑。還可以通過開展主題講座的形式,藉以提升高職大學生的人生視野和社會閱歷,以一個社會人的屬性,幫助高職生明確社會發展走向,進而使其能夠明確其自身努力的方向。通過科學設計“三全育人”的工作指標,使得高職院校所有教師都能“術業有專攻”,有效實現“教學相長”。還可以構建相應的獎懲體制,明確不同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從而打造高職院校獨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品牌效應,提高育人質量和社會口碑。
總之,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切合思想政治大綱和育人需求,進而整合教學內容,使其能夠符合高職生的思想觀念和個性發展,有效保障高職生思想與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