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董一冰/牡丹江師范學院
自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經歷70 年時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豐富的邏輯展現出重要作用。從其勝利和發展的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的發展實踐為雙向的互動關系。70 年間,其經歷了時代話語、豐富的理論以實踐精神等不同形態的演變,總體而言都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把握價值取向,創新思想路線,最終實現變與不變之間的辯證統一。
抗戰前期,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指出“中國的革命斗爭是豐富的,是偉大的,因此,應當以理論家的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是空前的,但不是絕后的。中國雖然不能出現第二個馬克思,但是我堅信,未來一定會有像馬克思的后代那樣的新理論。”毛澤東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次飛越。他倡導走群眾路線,以事實求事的態度,獨立自主探索出共產黨所走的中國革命之路,并對此思想有深刻與獨特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第二次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念當中,重要原理為社會的存在能夠決定社會意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存在特殊的時代背景,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加以分析:第一,從國際角度分析,當前的時代主題為“和平”與“發展”;第二,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共產黨將以往歷史經驗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經驗充分融合;第三,歷史逐漸演變過程,我國充分結合改革開放與社會建設所有歷史經驗,從國情出發,總結出的理論結果;第四,此理論具有中國特色,在共產黨的科學判斷之下,從我國社會初級階段國情出發。經實踐檢驗,當前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好詮釋。同時,也是新中國經歷70 年發展之后輝煌成就的體現,展現出將馬克思主義進行中國化之后迸發出的強大力量,進而深度篤定“四個自信”[1]。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不是單純將馬克思主義和我國實際簡單連接就能實現,需要把握其中原理,正確認識到我國實際,制定出科學的實踐之路。在決策方面,從國情出發,從理論當中尋找可利用依據,將其轉化為常態化的政策和方針,改造為屬于人民的武器。之后在決策過程,將其部署到執行層當中,逐級專遞給普通民眾,按照公眾的實踐效果展開調整,通過檢驗將政策和方針系統化,形成固定的理論模式。在此期間,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中語言加以轉化,將理論變為實踐。順應國人心理、認知以及思維方式,確立正確的思想路線,加速官方語言轉換為群眾語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最終需要完成大眾化,和群眾實踐加以結合,使用通俗語言進行傳播,使其真正成為影響群眾的實踐力量,形成雙向互動,回歸思想價值本身。
新中國在70 年的發展歷程當中,隨著歷史任務、社會環境和時代條件逐漸變化和發展,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全新的話語權,不斷轉換實踐精神,創造系列成果,展現出階段性特點。
首先,在時代話語方面,實現了從“改造”到“改革”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先后經歷四次較大的話語轉換。第一次是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勝利至社會主義的改造方向的轉變,此階段主要內容為除舊布新,建立社會制度和工業基礎。此階段毛澤東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做出重大貢獻,以社會改造、政權鞏固等為課題,促使馬克思主義實現快速發展。第二次是社會改造到建設之間的轉換,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國步入建設社會主義重要時期,其次是改革開放到現代化建設。此階段的話語為改革,以完善、發展社會制度為革命,此時代才真正使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逐漸走向正規,并步入佳境的重要時期。
其次,在實踐精神方面,經歷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惠及到更多國人。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當中,真正實現了“站起來”和“富起來”,未來則秉承“強起來”的目標建設現代化強國,展現出中國化深遠的精神追求。自十八大會議召開以來,解決溫飽、致富和長期難題等無疑不是最強大的時代呼聲,中華民族逐漸完成發展向富強方面的飛越。
最后,從理論成果方面,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從“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思想”,以上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向成果的轉化。此過程主要有三個特點:其一,理論體系一脈形成,即后來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前人提出的理論基礎形成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角度展開創新和思考,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促使其逐漸中國化;其二,逐漸發現、解決問題,以上理論都是基于問題導向,面臨各個時代的挑戰,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三,能夠實現理論、實踐二者的高效互動,依托理論成果為實踐動力,反之對實踐過程加以引導,使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在實踐、理論、再到實踐當中良性循環[2]。
從辯證角度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勝利主要是其發展邏輯準確,把握了三項“不變”原則。
始終不變從國情出發,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從國情出發定義了社會初級階段,從實際出發,制定發展藍圖。經歷70 年的發展,習總書記再次確認我國國情“將長期處于此階段,重點強調從國情出發,就是最大程度立足實際。”此政治論斷為深入落實馬克思中國化奠定基礎。在發展實踐過程,需要把握初級階段社會實際,不動搖發展路線,不故步自封,不急于求成,竭盡全力,才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始終堅持不變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是從人類發展的高度,追求人類解放與自由,建立無產階級理論,此價值觀存在革命性、科學性。中國現實社會適用此理論,為人民謀幸福,能夠代表其中國化之后的價值取向,堅持追求真理。新中國成立之后,當立足于此政治格局,探索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之路,建設社會主義。從毛澤東設想,到鄧小平標準,至習近平總書記論述,倡導核心理念為共同富裕,這些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運用,改造世界、創造價值。
始終堅持思想路線的不變,中國化過程,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貫穿始終,這是中國化基本路線,也是共產黨思想路線。有了解放思想,才有相信科學,有了實事求是,才能實現有的放矢,加速現實問題的解決。改革開放的提出,為社會主義積累經驗,提供參考、作出準備。在撥亂反正之后,突破“兩個凡是”思想方面的禁錮,實現開拓創新,走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之路,完善社會制度,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體系,以中國特色,彰顯社會主義本色。這一思路中可以探尋出黨治國的密碼,展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在哲學方面運用的智慧[3]。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秉承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探索實踐的系列過程沒有止境,只有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才能準確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實現開拓創新,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上升到全新的高度,促使社會邁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