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健偉/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通常情況下,演唱者在進行聲樂演唱期間,對于歌唱語言的討論都僅注重于歌曲中的歌詞語言問題,而對于其中的音樂語言則較少提及,很多人甚至對于音樂語言認識非常少,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對于歌唱的認知通常都只是停留在對其中歌詞含義和傳達理念的理解上;對于其中的音樂語言,一則欣賞能力不足,二則選擇性忽略。究其根源,還是由于大多數人從小接觸到音樂時,老師都是在引導學生理解歌詞的內容和意境,學生對于其中音樂的認識則通常理解為固定的背景音樂,只要歌詞會唱就行了,顯然這種學習和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應該認識到,在聲樂演唱中有兩種語言,音樂語言和文字語言,一段高質量的聲樂演唱應該是演唱者充分結合音樂語言和文字語言的綜合結果。
音樂語言在聲樂演唱中指的是作曲者由于受到某種情感的沖擊,通過對各種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節拍、速度、音區、音色等的高效融合,而創造出的感知性語言。作為聲樂演唱中“樂”的核心組成部分,音樂語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聽眾欣賞一首聲樂歌曲時,最先入耳的聲音就是樂曲,它是需要聽眾用心去感受和理解的獨特語言,而不是忽略音樂,僅借助對文字意思的理解對聲樂演唱進行評價是非常片面的。然而大多時候很多聽眾或者學生在欣賞或學習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常常忽略這一非常重要的音樂語言,僅靠對歌詞的掌握感受曲目,雖然這種方式也能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但是卻不能完整的理解聲樂演唱曲目的藝術性質。因此需要對聲樂演唱中的音樂語言進行詳細的分析。
音樂語言包含多種要素,一首高質量的聲樂歌曲是通過這些要素的有效結合形成的。下面介紹幾個關鍵要素:一是旋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曲調。旋律是根據高低不同、長短不同、強弱不同的音樂線條組成,它是聲樂作曲者在創造樂曲時最關鍵的手段,構成了整個音樂的基礎以及核心。通常情況下,聽眾在欣賞聲樂演唱時,對聲樂作品優劣的最初評價就是基于對旋律的理解。二是節奏。節奏是旋律的重要支撐,是旋律的起點,節奏主要分為重音、拍子、速度等因素。對于不同類型的樂曲會選擇設計不同的節奏,如表達歌頌或者贊美某個事物時選用寬長的節奏;表達緊張、歡快的情緒時優先選用短促的節奏。通常來講,聲樂演唱中多選用寬長的節奏。三是節拍。表示不同節奏的強拍和弱拍以一定的規律交替出現。在一首聲樂曲目創作之初,其節拍就會設計完成,后面不會再變化。不同強、弱的節拍能夠通過交替變化展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情緒。四是速度。每一首聲樂作品在作者創作之初都有自身的個性特點,或是抒情或者活潑,通常一首歌曲會有速度快慢的變化過程。同時由不同演唱者演唱時,他們通過反復的欣賞,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從而適當改變樂曲演唱速度。五是音色。每個演唱者在進行聲樂演唱時,都有自己的特有音色,常規下音色是根據不同的發音體性質所決定的[1]。
在聲樂歌曲中,文字語言是另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歌曲中的歌詞就像是玩具里面的填充劑,有了它歌曲才能夠更加充實。有了歌詞的聲樂歌曲,能夠引導學習者和聽眾更迅速的理解和感受歌曲中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情感,在對歌詞中那些充滿藝術性的文字的欣賞中,人們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聯想和想象,實現對音樂傳達理念的最大限度理解和感受。此外,有了具體文學語言的聲樂歌曲,其傳播的力度也會更大。
通常情況下,在學習聲樂演唱時,有歌詞和沒有歌詞的聲樂曲目在學習時會存在明顯的差異,無歌詞的曲目在學習中只需要專注領悟其中的音樂語言,感受那些聲樂樂器演奏的效果,學習其中的彈奏方法和技巧。但是對于有歌詞的聲樂曲目,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音樂語言,演唱者還應該注重歌詞中的文學語言。例如在學習民族聲樂時,老師常常要求學生要“字正腔圓”,其含義并非字面理解的唱清楚字,口腔要圓,而是要符合對音樂中文字語言的充分理解,對歌曲整體歌唱風格的正確把握[2]。因此要想提升聲樂演唱水平,一定要對其中的文學語言進行詳細的學習和研究。
聲樂歌曲中加入歌詞練習歌唱時,如果將注意力放在每個文字的唱字是否清晰的問題上,就會難以實現歌唱水平的提升了,因為即使在歌唱過程中刻意夸大對字頭字尾的音調,整個歌詞的抑揚頓挫是出來了,但是整體的音樂感覺卻消失了,故而也不一定能夠直接聽清晰。如在欣賞京劇表演時,自然不可能像欣賞詩歌朗誦那樣對文字的理解足夠清晰。在聲樂演唱中,有很多語言是不需要聽的那么清楚,但是這些文字在配上音樂之后就有了與歌曲節奏相協調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對配有歌詞的聲樂歌曲的演唱中,應該保證歌唱語言的美感,這種美感不是唱清楚,而是一種配合了音樂語言的藝術美感。總之,在聲樂演唱中,文學語言的價值衡量標準是以演唱者最終的歌唱美為主,要與歌唱過程的音樂動力相協調,也要充分結合聲樂歌曲的音色變化情況,實現聲音和語言有效融合的藝術美。事實上,聲樂曲目中,文學語言是對音樂語言最好的補充,高質量的文學語言能夠有效提升音樂語言的藝術性,提升演唱者對于歌曲情感和自我情感的表達。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能夠很好地滿足聽眾對于審美的需求,亦能陶冶聽眾的藝術情操。該藝術形式的主要表現方式就是借助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手段進行表達[3]。其中的文學語言是通過對具有獨特含義的文字進行藝術的創造,提升聲樂曲目的整體藝術魅力;而音樂語言則是通過音樂中的旋律、節奏、節拍、速度、音區、音色等構成的特殊語言,這些要素彼此有機融合從而進行聲樂藝術創造。因此,一首高質量的聲樂作品,就需要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才能完整且飽滿地演唱出來。因此,聲樂曲目演唱者務必要強化自身對于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這兩大板塊的學習。
首先是文字語言,通常情況下演唱者在練習過程中會選擇以輕微打哈欠的方式對歌詞語言的狀態進行感受,原因是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處于口腔前部,不會影響歌唱的狀態,同時也能確保語言表達更加清晰。此時歌唱出來的歌詞雖然有一點模糊,但是不會帶給聽眾聽不清的感覺。對于演唱者自身來講,自我聽覺與他人的客觀聽覺會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自主聽聲與別人聽聲存在相當的差異,因此演唱者在聲樂曲目演唱中也應該注意以自信的狀態進行歌唱,要注意將語言集中在口腔前部發聲,同時注意對自主氣息的有效融合,在練習中反復聽歌曲的旋律,找到最合適文學語言歌唱方法[4]。
其次就是注重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的有效結合,音樂樂句應該和歌詞相互同步,這樣能夠保證演唱者在詞意的把握以及歌詞節奏的控制方面,都形成強烈的語感。從而演唱過程中,就能夠將兩者相互統一。聲樂具有多種類型,不管是在美聲演唱或者民族聲樂演唱時,都應該尊重音樂和歌詞的有效統一,實現對聲樂歌曲的最優化藝術價值展示。
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對于聲樂演唱過程中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關系的探究,實質上就是引導演唱者學會對歌曲旋律和歌詞的正確理解和把握,這是開展聲樂歌唱的關鍵問題。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音樂語言不被重視,造成了很多演唱質量不佳的問題,不利于聲樂演唱的良好發展。基于此,本文對這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探究,旨在促進聲樂演唱者對于兩者融合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