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曼/南京傳媒學院
輔導員是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扮演著多重角色,無論是在學工部、院系還是一線,輔導員都要經歷管理、培養和實踐的工作。黨的十九大以來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內涵和新的時代使命,也對高校輔導員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這個行業備受關注的“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也被更名為“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這不僅僅是職業技能的一種精進,更包括了情感追求上的成長。
高校輔導員的素質能力主要與職業技能,職業能力和素質能力密不可分。職業技能更多像是工程技術類在某一方面某些必備的知識和能力。但輔導員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不能簡單的用職業技能去涵蓋,需要具備完善的職業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司政司下發的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為輔導員工作做了全方位的指導。輔導員應當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以及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和思想價值引領能力等。一個具有完善職業能力的輔導員,工作需要具備四個層面:第一是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輔導員工作的主責主業是思想政治教育,其身份決定了首先是一名思想政治輔導員。讓大學生如何永遠跟黨走,是輔導員不變的工作目標和方向。第二是要有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用其素養指導輔導員工作的實踐。從2017年開始,全國高校輔導員經常會聽到理論宣講這個名詞,其實就是要輔導員結合學生的身邊事和具體事,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潛移默化入心入腦的讓學生能夠學懂弄通,讓學生像吃鹽一樣感受認識和理解。另外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想指導實踐工作,如辯證法在學生工作中就有很好的運用方式,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長與遠”,“得與失”,“利與益”,“群與己”等方面的辯證關系。其實這就是輔導員開展工作的一個很好的參照,就是要讓學生往長遠,用發展和聯系的角度看問題,解決他們成長成才的苦難。第三是要具備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研究能力并加以總結。實踐工作一方面需要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從問題的角度出發做好調查研究。調查研究不能粗淺簡單地認為只是一種調研,凡是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研究探討問題都可以稱之為調查研究,這也是輔導員應對問題和解決難題最有效的途徑。第四是落實,輔導員在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中如何扮演恰當的角色,調動各種資源和聯動各種思想政治元素做好學生的思政工作是最為重要的。落實過程中如何將藍圖演化為真正的施工圖是輔導員考慮的方向。目前輔導員在工作中不缺方法但缺落實,不缺牽引但缺協同,如果大家都能做好針尖上繡花的功夫,那么職業能力也就能達到基本的預期。
這就好比是一座冰山,職業能力更像是顯現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也是大家看到最多的部分。而隱形的部分更多的是情感智力問題,包括自我定位,價值觀和內驅力,這些共同構成了素質能力。素質能力其實就是水面以上和以下加起來的部分。素質能力并不是一個結果,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評了職稱,提高學歷就能達到目的,它是一個過程:輔導員要抱定專業化成長的方向和確立職業化發展的目標,不斷精進,要將整個過程都聯系起來。
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及載體都隨著環境發生了變化。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輔導員的素質能力得不到提升,就無法趕上這個時代發展的進程。如果素質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么可以把時代所擁有的各種各樣的載體渠道信息為我所用,如何因勢利導地把外界信息成為育人的因素:比如運用一個社會事件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他們傳達嚴肅的話題。其次,從輔導員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來說,新時代高校提倡輔導員“兩條腿”走路,一是行政路線,二是專業技術路線,如果素質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專業化職業化就是一個空談,無法實現自我發展。最后,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來說,在這個全員育人的模式中,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隊伍中的一個部分,如何做到在不和其他人角色發生沖突的同時,又能做好本職工作,這也是對輔導員的素質能力提出的新挑戰。在整個大的環境中輔導員不僅要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還要和其他老師產生互補實現一個最大的合力最后推動整個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因為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最近的一個群體具有特殊性,所以守好關把好陣地就必須要提升自身的素質能力。
雖然輔導員的工作繁雜,一心心系學生甚至很少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但是在定義輔導員這份職業的時候,輔導員要意識到輔導員不是一份悲情的職業,而是一份有血有肉具備幸福感的職業。這是輔導員激發自己去提升素質能力的一個內在動力,提升自我認同感。讀懂輔導員工作就是要做好自我角色的定位,要區分好與思想政治課老師和專業老師之間的區別。輔導員工作的主站點是實踐,戰場主要在學生的第二課堂中,而思想政治課老師的主站點是在第一課堂。專業課老師主抓學生的專業,而輔導員主抓學生的思想。只有定位清楚并且理解輔導員工作的重心是以實踐為主,結合理論相輔相成,最終才能找到提升素質能力的方向。
高校要結合輔導員自身的特點制定輔導員隊伍的培養方案,從隊伍規模、目標及結構方面對輔導員進行系統的培養。例如可以通過開展專題培訓、校內職業發展技能培訓、社會實踐等形式提升輔導員的素質能力,強化輔導員往更專業化、職業化和學術化的方向發展。從制度方面來講,單單只依靠輔導員自己提升素質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應該為輔導員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比如完善評優制度、晉升制度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整個輔導員事業走向更加美好的春天。
輔導員想要提升素質能力,首先就要具備三個“術”的能力:心術,話術和學術。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要有信念的堅定,公道正派,要心系學生,以學生為本,其實就是心術正。在公共表達、個體群體交流和網絡語言三個方面輔導員要具備話術能力。平時在開展主題班會和組織活動時,輔導員要用最直觀的感受和語言去影響和感染學生,這種公共的表達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辦公室,走進教室,走上講臺,走進宿舍和操場。個體交流和群體交流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但在某種程度上,輔導員的側重點還是面對面一對一地和學生談話。盡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新型的模式,但談心談話和主題班會等傳統的工作方法還是必不可少的。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網絡已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輔導員要具備網絡媒介素養。在網絡中要會發聲,敢于發聲,讓學生在網絡上愿意把輔導員當作自己人。在學術方面,輔導員要想提升素質能力就要向所有的工作文本包括政治文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書籍以及學校的中心任務學習。輔導員還要向公眾內容學習,堅持固化工作案例的好習慣,定期學習優秀同事的工作案例。輔導員要把每一次的工作總結,活動總結和申報的材料當作是一篇學術論文去寫作,這樣每次點滴的題材才能積少成多,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最后,輔導員要向公眾對象學習:自己的學生學習,如果總是持有高高在上的態度,持有經驗主義,那么很難親近學生。輔導員既是傳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要始終與學生保持互動的狀態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