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 王 瓊 謝晨霞/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開展過程的主站力,承擔著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方向與目標,因此,從各面為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創造有利條件成為當務之急。
《習近平用典》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關注與歡迎,新華社評價它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讀本”,報紙評論該書為“治國之用,理政之典”。不少讀者建議將其作為大學必讀書目或重要參考教材。德國奧利佛圖書網創辦人,奧利佛·埃文斯曾表示:“《習近平用典》通過廣泛闡釋典故背景,分析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深刻意義,將歷史典故同當代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是一本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書籍。” 將典故與當代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正是這本書為當下在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提供的最好范本。
對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有助于理解意識形態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現代漢語詞典》中“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法律、藝術、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它也叫觀念形態。”可見,意識形態是一種系統的看法與見解,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代表一定社會群體的利益追求與價值取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意識形態思想中有主流意識形態思想與非主流意識形態思想之分,主流意識形態是指在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起主導作用、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理論體系,我國現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指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基礎,反映無產階級的根本經濟政治利益的、自覺的、系統化的思想觀念體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因此,對意識形態的考察與研究必須立足于其產生的社會存在。系統的看法與見解不會天然地進入到人們頭腦之中,只有通過一定形式才能變成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的力量”,對人們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正是促成這一轉變的實踐手段與具體途徑。
“意識形態教育”是指運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對異質對立的意識形態進行分化,對相近而分散的意識形態進行統合。因此,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質在于對與其對立的思想觀念進行分化,而不去考證那種思想觀念本身是否科學。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從觀念、思想與信仰層面凝聚人心,為階級政治統治服務,由此可見,意識形態教育具有鮮明階級性,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必然具有政治性與階級性,圍繞著政治統治的利益而展開。在政治統治中之所以強調意識形態教育的開展,在于意識形態教育能夠集中教育對象的思想觀念,為捍衛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并發揮主導作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意識形態教育有助于加強政治統治思想引導作用,在意識形態領域抑制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消極影響,分化異己、敵對思想,對保證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發揮著積極作用。
意識形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是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審美能力等全方位的影響與重塑。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最高目標;以擁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全黨的核心地位,支持黨中央的權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現實目標;以明確的政治立場,堅定的理想信念,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切入點,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轉化為努力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務于人民,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動力。
為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步驟、有規劃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精神文明建設勢在必行。由此決定了當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必然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理論基礎,充分保障社會事業的發展方向。必然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教育渠道,以理論灌輸是主要教育方法,通過學校組織教育活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灌輸給學生,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增強其社會主義理論素養。
同時,對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必然也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所宣傳的是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與經驗總結,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即以獲取統治階級及其社會集團的政治合法性為旨歸。
《習近平用典》一書的責任編輯賴凌麗介紹:該書一二輯設計風格淡雅柔和,封面與背面各豎排8則典故,將書名字體放大豎排,既讓讀者一目了然又凸顯了圖書的古典文化氣息。 第一輯中的每一則典故以及相關內容都是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前的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精選而來,最能體現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理念。全書由135則典故編撰而成的,分為敬民篇、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篤行篇、勸學篇、任賢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創新篇、法治篇、辯證篇13個篇章。其中的每一篇章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各項活動與出席會議發表講話時所引用的經典名句,在經典智慧回答當我們面臨困難與挑戰時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劉云山同志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在《習近平用典》中,以習近平引用的典故為主干,結合講話或文章的時代背景隊典故進行時代解讀,輔之以原典的歷史意義對典故進行全面的闡釋。其先解讀后闡釋的行文風格體現了在提高文學修養的同時,借鑒古人方案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巴斯提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演講中的古典引用和成語用法”。他的導師閔道安認為,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成語典故的現實意義,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政治哲學、政策理念。 “政治+文學”新型著作體例,體現了立足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經典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解讀,在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了解、借鑒古人思想智慧,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經典學習結合起來,一舉兩得。
隨著《習近平用典》的暢銷,“習式風格”逐漸成為引領中華文化發展的新時尚,運用古風實足、韻味深遠的詩詞典章傳情達意成為大學生間日常交流交往的新風尚,對大學意識形態教育必須跟上這種新風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為意識形態教育增加新形式與活力。書中對典故的解讀直接引入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文稿以及社會政治背景,運用當今時代政治來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拉進政治思想教育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讓大學生在美文學中了解國家形勢與政治,既是大學生了解當下政治形勢的范本,也是大學生提高古典文化修養的教材。
《習近平用典》之“敬民篇”簡介中有這么一句話: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使我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充分解釋了敬民是何意,為何須敬民,如何是敬民等問題。在意識形態教育中不可避免要回答類似問題,不僅為學生知其然,更應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惟有這樣,才能在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中把大學生思想與觀念吸引到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內容上來,而不至讓學生認為意識形態教育只是理論的宣教,只是強制性的“洗腦”。從整本書的內容的編排來看,意在呈現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隱性教育法,豐富了當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習近平用典》一書有近90%的內容是看似是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與品性修養目標,實則都可以作為以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我們知道,當前的大學生群體的許多人或早或晚會加入到公務員的隊伍中或承擔類似公務員的工作,讓他們了解與認清公務員的奉公守法職責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是非常必要的。
《習近平用典》充分發掘出了中國傳統經典的現代價值,使其為當下意識形態教育服務,既能激勵大學生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斗志,又能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新的方案。在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引入經句典故,將傳承千年的政治智慧與修為境界投射到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之中,不僅豐富了當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也是中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現實體現。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古典名句,讓原本充滿現代社會正式意味的內容,用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清新質樸的語言代入,形成了獨具個性的“習式風格”。用這種獨樹一幟的風格編排而出的新作,不僅在國內廣受好評,而且也成為海外學者用來了解和研究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典范,更加激勵我們要“用好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用典》是承載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經典讀物,無形之中為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提供更豐富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靈活多變的教育形式、更新穎又緊貼時代的教育內容。我們對“習式風格”相關書籍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展開學習,而且對其進行的深入學習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無疑也有著重要意義。
注釋:
①張稚丹.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
②張稚丹.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
③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④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⑤林玲.新世紀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7(1):19.
⑥林玲.新世紀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D].成都:子科技大學,2017(1):35.
⑦張稚丹.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
⑧張稚丹.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
⑨張稚丹.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N].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
⑩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