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國務院對地方政府違規征稅等問題作出專門督查、通報,給一些地方敲響了警鐘。
據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獲得的線索,國辦督查室派員赴河北景縣,就當地違規征稅等問題進行明察暗訪。督查發現,景縣政府及有關單位未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六穩”“六保”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存在不切實際下壓稅收任務、搞稅收排名,集中清繳補繳欠稅,向企業分解稅收任務、征收“過頭稅”,以扶貧名義攤派捐款,以及不顧財政困難舉債搞迎檢、辦大會等問題,引起企業和群眾不滿。
不切實際下達稅收任務、征收“過頭稅”、以扶貧名義向企業攤派捐款、舉債搞迎檢……在亂收稅、亂花費問題上,景縣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被督查發現的問題,無一不是中央三令五申明確禁止的。尤其置于“六穩”“六保”的新要求下,這種做法更堪稱是頂風作案。對此,國務院作出專門的督查、通報,實際是給相關問題治理敲響警鐘,各地方都應引以為戒。
疫情發生后,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攬子的減稅降費舉措。然而,景縣卻“反其道而行之”,不顧市場主體的實際困難而逆勢“加壓”,性質相當惡劣。這不僅于地方經濟發展而言是“殺雞取卵”,也與政府與市場主體、社會共克時艱的國家大政方針背道而馳,嚴重影響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對此只有以零容忍的態度及時糾偏、嚴肅問責,方能以儆效尤。
當然,也應該看到,地方上的類似問題不少都是“老毛病”,只是在當前的特殊背景下顯得尤為刺眼。如國家稅務總局早就明確要求,各地稅務機關要堅持依法征稅,嚴禁收“過頭稅”、搞回溯性清稅;禁止向企業攤派也早就有具體的規定。一些地方“舊病不改”,提醒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在推進落實“六穩”“六保”的過程中,不能低估一些積弊對于政策執行的干擾。要讓保市場主體和減稅降費等舉措落到實處,必須對一些“老毛病”加大根治力度。
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地方財政壓力上升,是必須正視的客觀現實。但是,疏解財政壓力,絕不能靠給市場主體增壓來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鋪張浪費;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這實際為緩解財政收支壓力指明了方向。
而景縣在這方面不啻為一個典型的負面樣本。其向企業各種“施壓”的另一面,即是舉債搞迎檢、辦大會,籌建形象工程等。以舉辦旅發大會為例,該縣安排了景州塔景區提升等11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超過2.63億元。很明顯,舉債大搞形象工程,與向市場主體違規“索取”,其實是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既沒有真正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也沒有充分理解“留得青山,才能贏得未來”的道理。
不過,景縣的問題很難說只是個例。正如通報所指出,景縣出現的違規征稅、攤派捐款、舉債迎檢等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對個案的處置之外,其他地方和部門也應引以為戒、舉一反三,既要遏制違規攬稅收費的沖動,也要剎住“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之風,唯有對一切不合理的收稅、花費行為零容忍,六穩、六保才能不打折扣地落實,讓市場主體和民眾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此事也提醒,在各項減稅降費舉措執行過程中,各地也應加大對相關問題和線索的征集和處置效率,第一時間斬斷“亂伸之手”,真正形成不敢“亂伸手”的威懾力。
(摘自《新京報》)
一些地方更換商業街店面招牌的“一刀切”行動,統一尺寸、底色、字體等,呆板有余、不便記憶,顯然與城市文化多元發展不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一刀切”背后折射的是個別地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越俎代庖,侵犯了群眾的選擇權。
——《經濟日報》余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