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布局的逐步實施與深化,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到中國學習和生活。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也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外國留學生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因此,如何培養一批知華、友華的來華留學人才,使得這些留學人才更好地感受、體驗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了。
留學生漢語課堂教學是留學生學習漢語采用的基本形式,然而漢語的學習不能單純地依靠課堂這一載體而完成,課堂學習的漢語知識還需要借助課外文化體驗活動來消化和鞏固。面向留學生設計和開展有益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一方面能夠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另一方面也能夠在多姿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中練習和運用其在漢語課堂中學習的漢語知識。文化體驗活動如果設計周全,安排得當,不僅可以較好地完成文化教育的任務,而且能夠促進語言教育,是留學生教育活動中重要的一環[1]。因此,根據留學生的具體特點和興趣設計和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能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在校的學習和生活,在課堂之外結交中國朋友,充分鍛煉和提升漢語綜合運用能力。
來華留學生在校除了學習漢語知識以外,也同時需要了解中國國情。了解和熟知中國國情,留學生一方面需要從漢語課堂上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實踐、深入中國社會去實際感受和了解中國的方方面面。這其中,中國文化體驗則是必須可少的一種形式。中國文化體驗活動,尤其是深入中國社會一線的體驗活動,對于留學生了解和感知中國國情、增進留學生對中國的情感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留學生管理教師、對外漢語教師、專業課教師等要有針對性地構思和設計有益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鼓勵和引導留學生積極參加此類中國文化體驗活動,在實踐中深度了解和感知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反過來提升學習漢語的動機和熱情,從而在提高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較為深刻地了解和熟知中國國情,培養留學生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感。
從顯性方面來說,來華留學生有著學習漢語和專業知識、感知和體驗中國文化的需要;從隱形方面來說,來華留學生中的優秀人才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任務。中國文化是以漢語語言為載體,而反之中國文化的傳播需要依靠漢語語言來實現。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已經進入了第二個歷史階段,即漢語國際教育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是要進行全面的文化交流,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彼此的心靈。這是國際形勢的需要,中國的需要,也是當今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需要[2]。因此,大力提升留學生漢語教學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這其中就更應該發揮中國文化體驗的優勢作用,利用這一重要教育環節和實踐形式,為留學生打造和創設鍛煉和提升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平臺。使得其在中國文化體驗活動中親身體驗,深入中國社會一線,了解、感受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由此方式,可以培養的一大批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高素質人才,這些國際人才在回國后能夠在宣傳中國國情和傳播中國文化、加強中外各方面友好交流、加強中外經濟貿易往來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積極貢獻。
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點,與中國文化差異性較大,來華學習后,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來進行文化適應。不少高校在進行文化體驗時并沒有根據留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的調查與設計,而是利用高校現有的中國文化資源組織留學生進行統一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如認為留學生都對中國武術、剪紙、茶藝、中國象棋、中國書法、中國京劇等感興趣,而沒有區分地組織所有留學生參加。然而,從文化體驗活動效果來看,每位參與活動的留學生體驗深度完全不同,甚至有部分留學生并不感興趣。由于每位留學生的個體性格差異性、文化背景差異性、來華求學原因差異性等因素,導致了每位留學生對中國文化體驗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如果留學生專任教師和留學生管理人員設計的文化體驗活動缺乏針對性,就很難滿足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體驗的需求,也很難達到文化體驗活動的設計初衷和成效。
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活動是否能夠順利開展不僅取決于文化體驗活動內容本身,還受外部保障機制的制約。首先,不少高校留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趨于邊緣化,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活動的組織和運行也由此受限,游離在學校整體學生活動體系之外。各留學生相關管理和協作部門如國際學院、學工部、校團委、外事處等并不能做好相互配合、有機協調,共同開展好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其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涉及面極廣,然而,高校中專門從事涉外教學和管理的教師數量相對較少,而這些教師中具備專業的文化背景的教師則更少,因此,就現有的師資力量而言,很難保障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活動能夠較為深度地開展,而不僅僅是單純地為了開展活動而進行文化體驗。再次,留學生活動經費是否充足也是制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開展的重要的因素,不少文化體驗活動需要利用校外的資源進行開展,需要較為充足的經費保障。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百花齊放,紛繁復雜,面向留學生開展的文化體驗活動也存在體系構建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留學生教學和管理教師人數有限,他們對開展文化體驗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因此在設計和策劃文化體驗活動時有“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現象,身邊有什么文化體驗資源就開展什么文化體驗活動,并沒有考慮到留學生的興趣和實際需求,缺乏文化體驗活動的頂層設計和體系設計。另一方面,高校在組織留學生文化活動時,目的性過強,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學校或是從行政需求的角度出發,多組織春節團拜會、開學典禮、師生座談、
頒獎晚會等活動;或是從教學需求角度出發,多組織講座培訓、課外實習等教學活動[3]。這其中部分活動并不能引起留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很難起到想要達到的效果。此外,校外社會資源利用率低也是體系建構不完善的原因之一,僅僅利用校園內部的資源,而不試圖挖掘和聯系社區、企業等校外資源,也使得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難成體系。
文化體驗活動需要根據留學生的不同特點來設計和策劃。首先,留學生專任教師或留管教師可以根據校內外文化資源對本校留學生做文化體驗需求的調查問卷,并同時采用集體訪談、單獨訪談、小組談論等方式來了解和掌握不同留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而后根據這些興趣和需求來設計、討論、策劃和實施文化體驗活動。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設計和安排要具有針對性和合理性,首先,文化體驗活動設計應難易適中,符合學生學習水平。其次,在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開展時,應及時觀察和記錄留學生參與活動時的語言、狀態、投入度、遇到的問題等,以便活動后開展總結和反思;在文化體驗活動之后要及時了解留學生對文化體驗活動的評價和改進建議,把留學生的評價和改進建議作為下次開展類似活動的重要依據,有針對性的文化體驗活動才能夠滿足留學生的需求[4]。
外部保障機制是否完善和健全直接影響著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活動開展的實際成效。首先,應加強留學生專任教師和留學生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善于開展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活動的專業化隊伍。一方面,留學生專任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擴展留學生中國文化理論知識面;另一方面,留學生專職輔導員隊伍及其他留管人員應將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融入到學校整體學生系列活動當中,使得留學生有機會和中國學生交流中國文化。其次,留學生主管部門應建立文化體驗活動的相關制度和文件,使得文化體驗活動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科學性。最后,文化體驗活動的順利開展也離不開充足的經費保障,學校留學生主管部門應加大對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的經費支持力度,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對留學生開展較好的品牌活動給與重點支持和保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面極廣,涵蓋的內容也非常多,高校應構建涵蓋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城市文化、中華文化的四級文化活動內容體系。首先,校園是高校進行留學生教育管理和文化體驗主陣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內的文化資源開展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如參觀校史文化館,了解學校發展歷程;開展中外美食文化節活動,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利用學校書法社、茶藝社、武術社等社團,促進文化真實體驗。其次,社區是城市的基層細胞,高校應積極和社區聯系和合作,為留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和社會環境,進行文化體驗活動,如結合中國傳統節日開展各類文化體驗活動,如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中秋節吃月餅、共賞月,春節寫對聯、包餃子等。再次,城市是留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外部環境,城市文化既涵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又同時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利用城市文化資源開展文化體驗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組織留學生參觀城市文化展覽館、城市歷史博物館;也可以走遍當地風景名勝,體驗美景美食;還可以深入農村一線,體驗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最后,高校還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門、當地企業等資源組織留學生開展中國游學之旅,實地體驗不同類型的中國文化。游學為載體的中國文化體驗活動既是留學生喜歡的形式,也能夠使得留學生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直觀地、深刻地感受和體驗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