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婷 陳 界/遼寧中醫藥大學
家風往往指的是家庭為了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為子女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以正確的中華傳統美德和行為道德規范為基準的家庭建設規范。這種規范能夠有效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操和品性,使其明確自身的行為標準,從而能夠更好的發展。簡而言之,家風是指家庭中的生活風氣和精神風氣,是家庭所有成員在長期相處中秉承的思想方式和言行標準,家風中體現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會影響著所有家庭成員。
在既有的理論基礎上,家風還需要家庭成員不斷進行完善和鞏固,而完善與鞏固的過程便是家風理論建設的過程。家風建設通過家庭成員固有的習慣性行為進行完善和豐富,當前我國既有家庭中的家風建設通常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家教是家風落實的重要體現。家教是一個家庭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的責任,也是將家風深入貫徹到每個人思想中的行為過程,就當前現代化的家庭家教方式來講,由長輩落實的德、禮、行教育,由晚輩進行豐富的現代化思想、行為,由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努力而實現的家庭文化建設等都是家教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不斷豐富家風體系的建設行為。
其次,家訓是家風建設的優化過程,就我國當前現代化的家庭內部教育模式來看,傳統的家訓已經逐步被剔除,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家訓方式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對于促使學生形成公平、公正、平等的思想不利。當前的現代化家訓是已經轉變為思想和行為上的引導,例如家長通過適當的語言鼓勵和物質激勵來引導子女構建階段性的目標,并且對其行為中的錯誤思想和錯誤表現進行教育和引導,帶有一定訓誡成分的言語引導方式便是當前家訓的主要內容。
在探究家風建設理論與高校思政之間的聯系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就家風建設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實目標來看,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從個體角度來講,家風建設理論能夠優化家庭個體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行為規范,從而促使家庭個體的健康成長。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大學生的思想體系進行全面的引導和創新,能夠明確當前新時期應該秉承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個體的行為規范,從而打造更好的人才綜合素質。因此從個體目標上來看,二者具有共同輔助人才成長的功能。
從社會角度來看,家風建設理論能夠優化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強化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群體意識;而高校的思政教育也會從社會的角度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確在校園團體生活和社會群體生活之間自身所處的明確地位,并且強化未來崗位的職責,能夠進一步為學生培養完善的社會觀和世界觀。因此從社會目標上來看,二者具有共同加強個體的社會融入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功能。
從接觸的時間上來看,學生最先接觸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家風建設理論的形成和落實能夠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思政教育,提升其人生道德的起跑線,從而奠定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家風建設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培養方向,家庭作為學生生活的最初場景,其接受的思想引導和行為引導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未來生活的科學性和標準性,同時由輩輩相傳的家風理論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構建良好的道德氛圍,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主觀思想。這種思想能夠輔助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后,在接觸思政教育理論的過程中更加易于吸收和接納,反之,良好的家風教育也能夠為學生形成內在的道德驅動力,使其深入分析思政教學的內容和精神內涵,從而進一步發揮思政教育體系的價值。
高校的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有階段性的,在學生步入社會崗位之后,與思政教育之間出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阻斷,這時我們便可以利用家風建設理論作為延續高校思政教育影響的一種方式。家庭永遠是學生發展中的后備力量,也是其離不開的重要團體,同時由于家風建設與高校思政建設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利用家風建設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借助共同的目標來輔助學生在未來步入社會之后也能夠持續性的接受思想道德引導,這不僅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也符合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的思想道德需求。
針對大學生來講,其在步入大學校園之后面臨著新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也會發生改變,將獲取更多的外界信息,這便導致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同時,當前部分院校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經常難以把控思政教育的方式,同時單純的理論性教學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便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下降。而家風建設是具有生活化和常態化的教育引導方式,其能夠轉變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意識體系,而這種生活化、常態化的思政教育也更加易于學生接受。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家庭家風建設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種輔助方式,同時也是加強其教育效力的重要環節。
就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現狀來看,普遍存在理論教學偏重、學生自主性下降、家校聯合阻礙大等情況,這不僅會阻礙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實,也會阻礙家風建設理論的融合。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落實力度,必須要合理的轉化當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學體系,經過相關文獻查證之后,筆者將家風建設理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落實方法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來看,教學模式的創新依舊有待提升。當前學生的主觀意識較強,在高校中希望能夠獲得符合自身發展方向的教學體系,同時思政教學課堂往往以百人大課堂為主,這種方式限制了部分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同時對于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也有一定的挑戰。因此,轉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體系首先要從課堂入手。
首先可以將教材作為核心要點,積極地獲取外界的思政教育信息。從家風理論和家風建設中提煉生活化、常態化的思政教育學元素,并且將其與實際的思政教材聯系起來,結合章節內容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也有學習方向和渠道,從而強化家風建設在思政課堂中的重要性。
盲目的進行家校聯動并不會取得較好的成效,因此教師以及教育管理者要定為家校聯動的節點,即使大學生能夠重視家風建設的重要性,也能夠使家長認識到自身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出發,例如針對當前高校思政教學重要性及優化方向進行家庭調查,培養家長最基礎的思政教育認知,邀請其參與到教育工作中,給予其認可并獲取信賴。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從理論角度入手,探討了家風建設理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并且從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載體、打造家校互動平臺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家風建設背景下落實高校思政教育,同時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深入分析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體系聯動家風建設理論進行綜合性創新,不斷利用溝通和交流獲取學生和家長的思政意識和教育引導方式,來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思想引導力度,凸顯創新型思政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