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水/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文化館
在隨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的這一大背景下,文化的作用得到了重視和突顯。因為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緩解情緒、平和矛盾的功能,有利于引導人們提升道德素質與文化素養、潛移默化地改變人民的觀念和日常行為方式。因此,基層文化建設與文化惠民項目,可以讓民眾享受到質量更優、水平更高的文化大餐,充實人民群眾自身的文化涵養,促進我國經濟往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推動、建立基層文化建設與文化惠民項目,對實現中國夢大有益處。同時基層文化具有大眾性、親民性的特點,更容易營造出一股友善互助、積極健康、團結友愛的社會風氣,推動社會和諧進步。
縱觀當今的基層文化建設,其的完善程度越來越高、囊括范圍越來越大,如從注重衣食住行轉向了注重人們的精神領域。我國基層文化建設越來越完善,走上了康莊大道。可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卻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狀態,其中包含數量和質量發展不同步、城市發展高于鄉村、發達地區高于貧困地區,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產品及其展現形式還有待完善,電視媒體、廣播等主流文化機構的傳播力度還有待加強。[1]如上存在的不協調、不平衡的發展局面阻礙了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惠民的協調發展,且差距較大。一表現為文化建設、文化惠民的實現方式的不同。二表現為文化配套設施不完善。如基層地區中的休閑場地不足。三表現為鄉鎮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關注度與扶持力度不夠。也存在村級文化發展不均衡一面的現象,原因是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支持,一些用來文化惠民,一些則用來發展經濟,即有了“文化在先的文明村”“經濟雄厚的富裕村”“兩邊都要抓的中等村”的出現。
就基層文化設施與文化惠民的發展情況來看,差距較大的是在城鄉之間。基礎文化建設遠遠不如大中城市,惠民項目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就管理人員問題來說,管理人員分為好幾類,一為能力高低、二為素質不一、三為思想不同。這是因為大中城市的待遇吸引了不少的人才,相對于小城鄉人民群眾來說,文化建設活動中缺乏了專業性人才的帶領和指導,那么文化建設就會不到位,文化惠民也就劣勢見顯。
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與惠民項目是制約發展的薄弱之環,更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其包括了社區文化活動的舉辦、公共文化設施的共建共享、村鄉文化活動的舉辦、村村通、農家書屋的建設等內容。但是從文化建設的實際來看,分為幾個管理體系,其中文化主管部門有單獨的文化建設,這就造成了文化建設不統一的問題,省份、市區、鄉鎮也會舉行獨立且分離的文化建設,這樣的話,文化惠民的程度就不統一,而當地文化局主導著基層文化建設的大部分內容,以至于不能深入基層文化建設中的問題,其開展內容、采取的形式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如此一來,就導致了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惠民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且縱觀我國鄉鎮地區的基層文化建設,大部分內容全都由鄉鎮服務中心來主導和開展,以至于不專業情況的出現,無法真正的落實文化惠民的政策。[2]
目前的文化現狀,即農村的文化建設不給力,那么文化惠民也就落不到實處。尤其是鄉鎮,除了慶祝傳統節日而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其他娛樂、樂智型的文化活動以及具有特色地方性文化活動相對較少。
并且慶祝類的活動內容單一,而且精神貧乏。人們對此類活動司空見慣,會失去興趣、喪失參與活動的活躍度。更重要的是因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人民群眾會對此類文化活動不感興趣,也就沒有任何動力去促使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結果也就是鄉鎮毫無文化根基,無法帶動這個鄉鎮的發展,更別說無法發展一系列的文化產業、帶領鄉鎮人民實現美好、富裕生活的愿望。
黨和政府大力支持基層文化建設、文化便民、文化惠民,承認文化對人具有軟實力作用、堅持文化為民所用、推動文化大力發展,奮力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文化建設取得成功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這些差異難以真正帶動百姓,有關的文化部門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在當前的文化管理部門中,“重業績、輕觀念和方式”的管理理念依然存在,而且管理部門和下屬企業職責不清晰,嚴重阻礙了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為此在基層文化建設中,一定要立足實際加強改革,堅持普遍性、惠民性和便利性的基本原則,構建文化事業、產業共同發展的雙機制,以促進基層文化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以滿足當今人民群眾的不同需求,以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軟實力。”[1]
在黨號召下的人才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基礎文化建設也就更加需要引
進人才。如在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方面;組織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創新方面;帶動文化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創造新的文化成果以及產品方面等等都需要專業性人才來支撐。文化惠民項目的發展,一定需要真正熱愛群眾文化事業、卓越的專業能力人才來推動,需要注意的是,引進對口、專業性人才的前提是要提升選拔人才的難度、過程的公開透明度。
還要優化僵硬的管理體制,相關的文化管理者要鼓勵、指出各個地方舉行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設活動。管理者要運用解決矛盾的方法論意識,針對性地突出、有重點呈現地域文化。尊重地區差異和個性,不僅要對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個公共文化場所等等。更要對經營性的文化提力所供能及的支持、幫助,以便盡早地推向市場、面對群眾。
要整合文化資源、產業資源,提高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能力,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管理人員與從事文化活動的人員,不斷增強整個文化產業的理論、實際操作能力,使其朝著健康良好、勃勃生機的文化方向發展。管理者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優化不暢的管理體系。管理者支持發展優化專業性人才帶動文化流程、文化創意經濟。以便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實現惠民目標。
總而言之,基層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層文化建設的種種措施的效果直接體現為文化對人的作用,此時的文化惠民就像是一項內外雙修的工程,與基層的文化建設互為表里。這樣,人群群眾才可以真正地享受到文化的好處,真正地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以及素質要求,真正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