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華/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現代社會一切貧困的根源,在于勞動資料的資本階級壟斷,打破這一困局的根本在于勞動資料形成社會公共財產,及用于公益目的的社會勞動集體調節與公平分配,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每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聯合體。同時,“天下為公”①的共享發展理念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千百年來的最高政治追求。習近平新時代共享發展理論,源于十八屆五中全會五大發展理念,連接歷史與未來,融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崇高價值追求,當前,立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始終把共享作為目的與手段方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在共享發展理論表述上不斷地至臻于完善清晰,其理論外在形式簡潔,內涵豐富深遠,體系完整,符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至簡的特征,是受惠于當代而功在千秋的事業,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的重大理論創新。
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地秉持社會主義共享理論,持續對公共社會醫療保障服務與社會應急系統領域的建設,則在這次疫情期間,經受考驗,證明了社會主義共享發展的有效優勢。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地區、行業間收入貧富差距,也隱含了可能導致尖銳社會沖突的各種矛盾,這種既有的以經濟發展為單一指標的不協調發展模式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以內需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實現創新提質動能轉換,以引領新的發展。
我國共享發展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理論演進,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理論內涵,這些理論分別從共享發展的目的和實現路徑做了不同的闡述。1992年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②1993年,江澤民十四大全會提出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③1995年,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④2005年,胡錦濤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⑤2008年,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胡錦濤強調要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⑥2015年,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出共享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集中體現,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⑦2016年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⑧在新時代格局下,這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不斷深化,體現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習近平共享發展理念是在繼承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發展物質前提,并強調經濟建設是其他發展物質保障的基礎上,習近平在“共同富裕”的目標方面,進一步提出更加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全面“五位一體”⑨目標,深化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生產關系改善方面豐富內涵“,在社會主義發展手段上,提出通過共建共享,人人參與,各盡所能,達到共同富裕具體路徑。
同時,也整合了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兩種理論內涵與理論優勢,把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合二為一,強調側重落實以共享機制為特征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優化完善建設,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共建共享的基礎上,發展是貫穿于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等領域的“五位一體”全面和諧發展,這是對發展理念的進一步認識深化和完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接續性,也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時代方位的改變不斷深化和完善的理論取向。
對于主要矛盾的判斷,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1956年,八大在社會主義基本改在完成后,提出“兩個主要矛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美”,辭海解釋為多義:(1)味、色、聲、態的好。(2)才德或品質好。(3)善事好事。(4)贊美、稱美。(5)使變為美好。是存在于自然、社會、物質、精神中的被人發現、創造,體現人的本質力量,令人愉悅或愛慕的形象。是個體基于個人體驗和感受做出的對事物的價值判斷,是愉悅、安全放松狀態下的自我確認,是個性化的創造,具有差別化、豐富多元化的個性特征。新時代不僅要國家富強,而且要人民幸福,在解決“從無到有”的需求之后,注重解決從有到優的需求,朝著創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馬克思主義美學確證了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價值和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這就確證了在創造性構建人類理想社會的過程中,是主體與客體、客觀性與社會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體。而共享發展理念恰恰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相觀高度吻合。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美是人的社會實踐能動創造的產物,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形象呈現,這就確認了共享理念中共享共建的個體創造性。
習近平新時代共享發展理論在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建設為核心,通過中間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實現連接與貫通,在國家層面呈現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⑩和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狀態,美好是一種個人感受,具有形象性、可塑性、發展性、豐富性、獨特性、感染性、愉悅性等心理特征,以構建完善生產關系為核心,致力于優良公共設施硬環境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等社會建設,以形成滿足人發展的差異化體驗感受與需求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激發人的創造潛能;這不僅為經濟服務提質增值賦能,實現物質繁榮,如,社會建設中教育的完善,可以落實教育對人終身自由完善的人格發展與構建支持與幫助,社會環境與社會公共服務優美便利,可以落實人存在于社會中的安定與舒適性,社會公共應急系統的快捷響應,可以讓人民免于災害的恐懼,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正如馬克思所曾預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發展將保障人民從自在走向自為,實現真正的美好。
習近平新時代共享發展理論通過運用唯物辯證法對事物發展全面統籌兼顧的重點論,根據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與新的時代方位,抓住要義,提綱挈領,以共享發展作為核心要義統合發展的多層次與多方面。
在發展方向上,把以物質特征為標的“共同富裕”轉向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五位一體”綜合全面發展的總目標。在發展方式上,提出了共享共建的人人盡力的發展建設路徑。在發展動力上,提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體制和機制的不健全,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釋放生產力在發展上的新動能。在政治保證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通過黨的領導為發展提供穩定有序的政治法治保障,在新時代發展步驟上,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建黨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繁榮富強。在外部條件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融合的新思路。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一步在已有改革開放發展取得從量到質提升與轉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的觀點,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將是長期的存在狀態,習近平闡述共享發展理念核心內涵主要是:發展過程漸進性、發展規則公平正義、發展成果惠及民眾三方面原則。
發展過程漸進性。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漸進實現的發展理念,是推進經濟先富、共富到社會發展整體全面共享,需按階段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實現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國社會發展現狀整體上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享發展與人民群眾所期待的發展水平還有所差距,共同富裕是通過先富幫后富的原則,秉持有先有后的發展理念,使得一部分地區與一部分人逐漸實現的理想目標,實現共同富裕需了解其內涵,清晰地認識到共同富裕與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均等富裕之間的實質區別。
發展規則公平正義。發展不僅是經濟總量的蛋糕做大,更應公平正義分好蛋糕。公平正義是指社會諸利益通過公平原則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和占有,所以,共享發展并不等同于平均主義式均分財富,共享發展體現為發展公共服務資源的開放普惠性、發展規則公正透明、發展機會、發展權利的普適等同性,分配中體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價值訴求,平均主義要求發展成果上的直接平均,有悖于共享發展的理念。
發展結果的普惠性。發展結果的普惠性,一是人民是財富創造的主體,也應該是財富和利益共建共享的主體,通過堅守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原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漸縮小城鄉落差,人民收入相對富裕比例大幅增加;二是在經濟發展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財富基礎上,構建更加優質完善的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更充分完善的社會發展格局。
在實踐探索上,2020年,是精準扶貧完成和全面小康建成年,新時代方位將聚焦于“美好”這個新時代主要矛盾定位,在習近平黨新時代共享發展理論正確指引下,開展新的從理念-制度-政策-實踐推進的。習近平新時代共享發展理論,在區域互補、城市集群經濟帶,城市化過程中的民生社會建設、城鄉聯動共同發展,精準扶貧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實效。未來,應該有更多生動的實踐發展成功案例作為成果,佐證習近平新時代共享發展理念如何在實踐中進行制度化及政策措施的成功落實。
注釋:
①楊天宇.禮記譯注(全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②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J].政策,2018(12):17~22.
③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導刊,1992(Z1):11~12.
④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第二部分)[J].求實,1995(S1).
⑤胡錦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人民網,2007-3.
⑥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08(24):3~16.
⑦習近平.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⑧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社會主義論壇,2019(06):4~8.
⑨舒新城.辭海(縮印本,第六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⑩習近平.從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新華網,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