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筠
四川省越西中學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架,家國情懷向來被社會各界所普遍重視和關注。一方面,通過對家國情懷的教育和滲透,可以促使華夏優質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和弘揚,對于重塑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影響;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諸多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文化也逐步流入中華大地,對中國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力塑造和培育產生了嚴重沖擊。因此,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至高中歷史教學,既符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順應高中歷史教學實際,又契合高中階段青少年學生的發展導向及育人目標。
所謂家國情懷,主要指一個國家的公民或者個人對于自己的國家、人民、所表現出的一種崇高而偉大的博愛之情,其既表現在面對國家發展和畏難所釋放出的責任感、使命感、認同感、歸屬感,更彰顯著一個國家國民的優良素質、高尚精神、崇高境界,屬于一種源自骨髓深處的心理意識與文化密碼。同時,家國情懷也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構架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高中歷史的育人功能。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于高中歷史教學,既然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與落實,也有助于高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更好開展。
在思想和內涵上,家國情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可以說,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便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學生歷史教育教學層面的深刻體現。因此,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合至高中歷史教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落實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在教育內容上,家國情懷主要體現的是新時代高中學生對于國家的敬仰與熱愛,對于家庭的責任與愛戴,其既然展現著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又體現著學生的素養與意識;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在宏觀層面就新時代中國國民應該具備的思想素質、價值觀念做了深層面要求。其二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生,更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延伸和拓展。在教育導向上,兩者之間都強調做好細節、做好小事,在不斷積淀與熏陶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以高中歷史教學為載體,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與培育有著重要意義。
高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體現,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全面了解祖國的歷史進程及民族文化,對學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更會激發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樹立肩負責任使命,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意識;借助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實現德育教育內容與歷史教學內容的深度整合,為豐富學生德育知識儲備,完備學生德育內容構架有著重要作用;利用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使高中學生更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應扮演的角色,應履行的責任,使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團結鄰里等思想遷移至其內心深處,并切實踐行于具體行動。因此,依托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對于高中學生德育教育更好開展與強化起到了重要推動,為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塑造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都有著深遠作用。
家國情懷涉及的范圍特別寬廣,內涵十分豐富。因此,教師在具體教育指導中,應該以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為基礎,在教學措施、方式、路徑上尋求變革與優化,以促使學生在更加精準、深刻、科學的教學指導中全面領會家國情懷內涵,推動家國情懷教育更好實施于高中歷史教學。
在家國情懷教育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實效與學生的發展。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不斷提升其教學素養,確保自己對家國情懷的認識、理解、教學與課程標準要求相一致,與時代發展導向相契合,與學生發展需要相對接。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家國情懷的研究,并確保其具體要求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緊密融合;其次,教師要不斷變革教學觀念,提升教學自己的教學駕馭力和掌控力,確保其教學指導與家國情懷教育無縫對接;最后,教師要加強學習創新,借助培訓、研討、交流等活動,促使其對于家國情懷的認識更深刻,界定更精準,落實更到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落實,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確立全新指導方向。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指導上,盡量讓多媒體輔助工具、信息化網絡資源、多元性教學資源等進入高中歷史課堂,利用更加形象、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手段實現對家國情懷教育的全面落實;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組織上,盡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組織、設計具有互動性、探究性、研討性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權,促使學生在深刻體悟、感知中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與本真,實現教學效能的全面提升。
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培育,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崇高民族精神的樹立,都會起到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研究和探析,通過對教學策略的優化、教學路徑的拓展、教學方式的變革,讓學生在高效學習、深度參與中學習高中歷史,塑造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