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妹
廣州市增城區仙村中學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基本功是指對課本內容的準確掌握,認識到這是一門綜合性、人文性的課程,以國家政策、時事動態、社會生活為依托對章節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同時新時代教師必須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實際教學能力,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開拓課程資源,構建活靈活現的開放型課堂,能夠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讓中小學生切實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和討論中,在“教與學”的平衡中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教師應該擺脫過去單科教學的觀念,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立足于社會、個體、自然,涉及人類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識,這要求教師以開放性,綜合性的視野研究課本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避免“單向灌輸”、“生硬價值觀”的教學模式,不斷學習和掌握我國的國情、政策、禮儀、法律現狀和發展趨勢,博覽群書、誨人不倦,以綜合性的視角進行對教學綱目的全新把握,缺乏優良充足知識儲備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差錯頻出、言語生硬、視野狹窄,容易失去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力,只有教師群體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對課本內容有豐富的研究和體會,才能夠讓學生切實理解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核心價值。以《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為例,教師不能只掌握課本上列舉的法律條規和簡要示例,而應該從“公共生活的組建、定義、維護、益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資料查閱和整理,讓學生能夠根據“圖書館、廣場公園、公路橋梁”等具體化的例子總結出公共生活的特點,教師要樹立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公共道德、以身作則,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分析正反事例,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傳達給每一個學生。
現代教師的教學更具規模化和整體性,不同于以往的簡單備課、個體研究,在基本的教學設計、教案填寫中延伸出了更具互動性、展示性和探討性的說課模式。說課是教師面對同事或教研人員以口頭表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學理念以及相關的課程設計,或是針對某一具體課題或是研究某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把個人得出的成果以“說”的方式展示出來,因為這一過程具有嚴謹性、互動性、觀摩性,所以教師在說課前會翻閱大量資料、總結國內外教育家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入分析學情和教材,這個研究準備的過程在無形中能夠大幅度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和分析授課的能力,并且在互評交流的過程中總結不足、積極吸取合理建議,提高自身的授課能力和教學素養。例如《中國的機遇與挑戰》一課,教師在說課前需要通過調查、采訪、測驗來分析初中生對“中國在國際中發展”的看法,了解現代中學生普遍的觀點和心態以及對國家對外政策的清晰程度,在總結學情的基礎上換位思考,明白學生想要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獲得哪些知識,據此設定教學目標為“多角度辯證分析我國在全球化中面臨的利與弊”,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時政和開放戰略進行“對比辯論”的教學設計,教師在說課過程中能夠精準把握教學方法,分析自己的不足,促進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
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已不足為奇,在以往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會把課堂內容通過白板完全展示出來,節省備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的此種使用類型其實是方便了教師的“教”,卻未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的過程和樂趣,只是將傳統的知識型授課轉變成多媒體呈現方式,其教學方式和課堂模式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革。因此中小學教師應該在掌握多媒體操作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和總結更加開放的新型互動課堂,教師利用電子設備、書庫便捷搜索近期的報刊雜志和國內外新聞動態,學會用動畫、剪輯功能將收集到的內容鮮活地呈現到多媒體中,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的形式帶給學生全新的知識體驗和情感實踐。例如《促進民族團結》一課,教師應該學會利用網絡查找關于各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和具體形式,然后以課前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通過色彩搭配的視聽體驗調動學生興趣,然后在課堂中讓學生討論“自己熟悉的少數民族”,在分享交流中延伸到“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它存在都價值”話題,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課堂掌控能力和引導方法,讓多媒體翻轉課堂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發揮良好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該具備新時代精神,從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生活建設的方方面面中汲取營養,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并且將其與當下的熱點話題聯系在一起,讓中小學生能夠“樂于學、愿意學、認真學”,在教學之外善于進行反思、參加名師講座、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為教學活動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人文素養,與學生進行真誠、積極、友善的交往,在互動中使學生受到情感與知識的熏陶,在教學中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同步發展、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