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梅 張 薇 熊 英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醫院手術室,江西九江 332000
核心能力也被叫做勝任力,護士的核心能力指的是護士在臨床操作等真實變化的情境中,通過自身努力獲取滿意、完成任務的一種能力[1]。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要求手術室護士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對患者實施生理以及心理層面上的護理。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是手術室專科護士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證護士較好完成患者護理的基礎。因此,采取合適的培訓以及實踐以提升手術室護士的核心能力至關重要。縱觀現代管理系統中,目標管理是較為先進、實用的一種管理思想與制度,是以效果為導向實施目標管理的手段,最終實現專業性、科學性層級培訓水準的目的[2-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目標管理法在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建設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手術室專職護士、 輪轉護士以及實習護士共計50 人作為研究對象。手術室專職護士10 人,輪轉護士20 人,實習護士20 人;大專學歷40 人,本科學歷10 人;護齡1 個月~5年,平均(3.51±0.52)年;年齡20~45 歲,平均(35.51±1.52)歲;運用德爾菲法制定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量表[4]評估其核心能力,明確職級分布:N1 級20例,N2 級18 例,N3 級10 例,N4 級2 例。
1.2.1 目標制定 按照手術室安全目標管理、護理質量目標管理、護理效果目標管理三個方面進行為期3 個月的培訓和實踐,制定實施3 個階段的目標管理基本程序,制定總體培訓目標,即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培訓合格率達到100%。
1.2.2 目標實施 培訓前,重新審視培訓系統組織結構,成立“手術室護士評估及培訓管理委員會”,構建新型培訓模式:“科護士長-N4 級; 副護士長-N3 級;N4 級責任組長-N2 級;N3 級-N1 級”培訓模式。把各層級培訓者和被培訓者劃分為4 個彼此聯系的小組,構建多線型組織結構使得培訓者和被培訓者之間能夠有效互動,確定各層級培訓者的職責,責任到小組與個人。
手術室基礎專業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的理論由指定的老師采用集中授課的方式對培訓護士統一講解,可通過DVD 進行實踐操作演示。第一階段(培訓第1 個月),著重培訓護士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實施能力(6 課時)、專科理論與實踐的能力(27 課時)。讓護士掌握環境管理要求,指導下級護士執行環境管理要求;掌握并能獨立履行手術室的各項崗位職責,能對進出手術室的人員與物品進行監督與管理;掌握并能獨立進行手術室各項護理記錄文書書寫要求;掌握各科常見手術的消毒范圍、手術切口、手術步驟及相關解剖知識;獨立完成常見手術的洗手護士工作以及常見手術的巡回護士工作;按操作指引正確使用及保養常用手術儀器;學習電外科設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能正確使用電外科系統;學習與手術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正常范圍及臨床意義等相關知識。
第二階段(培訓第2 個月)著重培養護士的消毒隔離管理能力(4 課時)、安全管理能力(12 課時)、圍術期患者管理能力(10 課時)。要求能完成特殊感染手術術前準備、術中隔離管理、術后物品處理;能正確處理各類醫療廢物;掌握手術物品的存儲要求;能完成急診患者的接送,有針對性地使用保護工具;能正確擺放手術體位;能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受壓部位進行相應的保護; 能正確執行患者的手術核對工作;能嚴格進行手術物品清點,正確管理術中物品及留置病理標本; 能夠獨立且無誤使用職業安全防護用具,依據流程對針刺傷等各類職業暴露事件進行初步處理;可獨立完成常規手術中術前訪視工作,正確搜集患者資料,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實施術前健康宣教及心理輔導;能獨立完成常規手術術后隨訪工作;針對術后患者復蘇期間產生的異常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并采取相應措施。
第三階段(培訓第3 個月)著重培訓應急協調能力(7 課時)以及教育、培訓、科研與質量監控能力(4課時)。針對手術室各種差錯事故的防范工作能正確高效進行處理;可依據各項急救技術和急救流程對手術中出現各種意外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可獨立完成各種急診手術的配合;能在上級護士指導下完成護理業務查房;能指導下級護士按手術室護理質量標準完成各項工作。
1.2.3 目標考核 3 個月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包括①基本理論考核:基本理論部分要針對所有統一層級對象集中時間,統一地點進行閉卷考核。專業理論、操作技能、2 周/次。由手術室護士評估及培訓管理委員會統一出卷、組織考試,閱卷,百分制評卷。②實踐操作考核: 總帶教老師按制定的流程統一培訓護士長、副護士長、責任組長,并組織護士自己練習,再由培訓管理委員會對照評分標準對護士進行考核。成績好的獎勵,不及格(及格分80 分)進行處罰并單獨輔導及補考,直至及格。
1.2.4 經驗總結 按考核結果進行獎懲,發現并總結存在的問題,針對性采取對策,引導并幫助護士,再次制定下一輪目標,開始新的循環。
兩組核心能力的比較:分別在培訓前及培訓3 個月后使用德爾菲法制定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量表,包括應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科知識及操作技能、協作溝通能力與人際關系、教學科研能力、法律法規及相關專業知識、 管理能力與自身基本能力6 個維度,該表重測效度為0.823,Cronbach′α 系數為0.801。每個維度100 分,得分越高者則核心能力越高。
出科考核成績的比較: 培訓前及培訓3 個月后,手術室護士分別參加由培訓管理委員會組織的同樣難度但不同題目的科室理論及操作出科考核,滿分均為100 分。出科成績=基本理論考核成績×60%+實踐操作考核成績×4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個月培訓結束后,護士應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專科知識及操作技能、協作溝通能力與人際關系、教學科研能力、法律法規及相關專業知識、管理能力與自身基本能力評分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個月培訓結束后,護士科室理論及操作出科考核總成績[(92.27±3.62)分]高于培訓前[(75.22±3.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376,P=0.000)。
國際護士會定義護士核心能力是以護理專業為基礎并完成相應護理教育課程,在國家法律許可范圍內進行護理工作,能夠獨立自主地在患者所處醫療機構中參與并實施三級保健。手術室護士的核心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①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和實施能力;②消毒隔離管理能力;③安全管理能力;④專科理論與實踐能力;⑤應急和協調能力;⑥管理圍術期患者能力;⑦教育、培訓、科研與質量監控能力[5-6]。
表1 培訓前后各項核心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培訓前后各項核心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
目標管理的本質是一種程序或者過程,在組織中的上級及下級共同協商,依據組織的使命明確一定時期內組織的總體目標,由此確定上級及下級的責任以及分目標,并把眾多目標當做組織經營、評估及獎勵每個單位和個人貢獻的標準[7-9]。本研究結果顯示,3個月培訓結束后,護士應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專科知識及操作技能、協作溝通能力與人際關系、教學科研能力、法律法規及相關專業知識、管理能力與自身基本能力評分均高于培訓前,護士科室理論及操作出科考核總成績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影響因素評價的基礎上,著重從專業發展、領導力、臨床護理、應急急救、科研能力等幾個方面培訓和實踐。首先按照手術室安全目標管理、護理質量目標管理、護理效果目標管理三個方面進行為期3 個月培訓和實踐,制定實施3 個階段的目標管理基本程序。然后構建新型培訓模式,把各層級培訓者和被培訓者劃分為4 個彼此聯系的小組,改變以往單線型組織結構,以及護士長、副護士長一手抓的單純命令與服從的關系[10-11]。采取責任制,小組間能主動進行互動交流,相互督促學習。然后按照三個階段進行培訓,第一階段打基礎,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實施能力、專科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培訓;第二階段注重培養期管理能力,包括消毒隔離管理能力、 安全管理能力及圍術期患者管理能力;第三階段建立健全長效的培訓機制,培養護士應急協調能力及教育、培訓、科研與質量監控能力,循序漸進學習并掌握手術室專科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提升手術配合質量及患者安全的管理能力及隊伍整體專業水平[12-13]。并且加大目標考核力度及獎懲力度,不斷進行經驗總結,讓培訓人員對自己的工作任務及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最大程度上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保證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與自我認同感,更好地提升目標管理的應用評價效果,提升其核心能力[14-15]。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士核心能力建設中,目標管理法可提高護士的核心能力及理論、實踐出科考試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