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詠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縣域經濟連通城鄉經濟,是我國經濟組成中的重要一環[1]。在2020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下,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以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來推動。目前,已有較多涉及縣域經濟的研究,但從產業結構的視角探討的較少[2]。研究成都市溫江區縣域經濟與適合當地的發展路徑,可找出發展中有待完善的部分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政策建議。通過提煉溫江區縣域經濟模式,能為西南平原地區小城鎮提供發展模板,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本文研究區域為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模型[3],以成都市為參照標準,研究2015-2019年該區域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相關數據來自《溫江統計年鑒》[3]、《成都年鑒》[4]及《四川年鑒》[5]。
偏離-份額分析模型是1940年代由美國學者Daniel和Creamer[6]提出,后經不斷發展完善,主要用于區域產業結構分析的研究方法[7]。偏離-份額分析法將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一個動態過程,對比參照其所在上級區域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地區增長分量因素、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因素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因素,借此評價區域經濟結構的發展情況和確定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策略[8-10]。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的模型為:
Gij=Nij+Pij+Dij=bij,t-bij,0
(1)
其中Gij為j區域i產業部門增長量,Nij為上級區域增長分量,Pij為產業結構偏離分量,Dij為競爭力偏離分量,bij,0、bij,t分別代表j區域i產業在基期和末期的經濟增長值[11]。式(1)中Nij、Pij、Dij求導公式為:
(2)
(3)
Dij=bij,0·(rij-Rj)
(4)


表1 溫江區2015-2019年經濟增長的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明細 單位:億元
2015-2019年溫江區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47億元、18.97億元和179.55億元。以成都市為參照區域,溫江區三次產業地區增長分量因素和結構偏離分量因素均為正,說明溫江區增速優于成都市,對成都市經濟發揮促進作用。
2015-2019年間,溫江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總增長值為5.47億元,地區增長分量為0.37億元,表明第一產業優于成都市發展增速,但優勢相對較弱。結構偏離分量為10.40億元,說明第一產業對溫江區經濟發展有一定支撐作用。競爭力偏離分量為-5.31億元,在三次產業中最低,表明第一產業競爭力在三次產業中最弱,且低于成都市水平。2019年,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實現22.3億元,同比增長2.7%。
溫江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呈遞增的趨勢,2015-2018年間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在三次產業中排名第一,但2019年因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占比下降為36.71%。2015-2019年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總增長為18.97億元,地區增長分量為9.63億元,結構偏離分量為12.40億元,說明第二產業對區域經濟有積極影響;競爭力偏離分量為-3.06億元,表明第二產業競爭力低于成都市水平,產業升級迫在眉睫。產業結構調整后,溫江區第二產業主要圍繞生物醫藥、健康食品、電子信息、精密印務等優勢產業展開。2019年,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218.66億元,同比增長6.9%。通過優勢產業引進22個億元以上項目,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4.1%。產值排名前30戶重點企業完成總產值238.97億元,增長4.5%。
溫江區第三產業的表現在三次產業中最為突出。2015-2019年間,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總增長179.55億元,地區增長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分量均為正,且居三次產業第一。由此說明第三產業已成為溫江區主導產業,且產業結構優勢大,對縣域經濟增長貢獻較大。2019年,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實現354.61億元,同比增長9.5%。目前,已成功簽約騰訊互娛創新型游戲產業基地等16個項目,開工建設前海人壽婦兒醫療綜合體等13個項目,引進研發設計、商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103家,認定首次落地成都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7家。轄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0.9%、14.4%,累計發放民營小微企業貸款資金130.7億元,增長38.8%。
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模型結果顯示2015-2019年間,溫江區第三產業增長份額、結構偏離和競爭力偏離均為最大,表明溫江區縣域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為服務業。從圖1可以看出,溫江區三次產業結構在5年間逐步轉型升級,至2019年三產比例已調整為3.74:36.71:59.54,發展出三產融合的“溫江模式”。目前溫江區以健康產業為主導,以現代創新服務業為驅動,結合新型綠色創新工業和都市現代農業轉型,三大產業綜合著力,打造全產業鏈閉環經濟,從高速發展轉變到高質量發展,提高內循環動力。在該模式下,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優勢產業支撐明顯,實現總產值273.5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4.1%。溫江區綜合經濟實力也連續8年位居全國百強區。

圖1 溫江區2014-2019年產業比重變動圖
基于溫江區2015-2019年統計數據,參照對比成都市,采用偏離-份額分析,結果顯示:溫江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已初見成效,第一、二產業競爭力劣勢較大。結合溫江區縣域經濟實情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溫江區前接成都市區,后連廣泛農村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轄內有20萬畝花木產業資源和優質蒜種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8100畝。但集中化程度不足,經營方式過于單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聚集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形成規范化產業鏈,帶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產業化發展。創新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良好動力。攜手高校資源如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等,建立人才引進、培養機制,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以創新釋放產業動能,提高產業競爭力。
目前溫江區第二產業主要依靠生物醫藥、健康食品、電子信息、精密印務四大優勢產業支撐,但傳統產業競爭力均較弱。大力發展醫藥健康產業,鼓勵傳統優勢產業向大健康產業升級拓展,更加聚焦醫藥制造、醫療器械、價值醫療關鍵領域項目招引和企業培育。緊抓雙城經濟和中歐班列的機遇,協同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打造新型工業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降低對政府的依賴;依托“三醫康養”建設項目,建設成都健康產業園區,加強產業配套協作發展全產業鏈經濟,降低企業成本并形成集群效應。
服務業是溫江區優勢產業,依托成都醫學城著力打造“三醫康養+大數據/AI”產業鏈,攜手綠色科技產業和現代農業,深化產業改革,打造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保持第三產業競爭力優勢的同時帶動第一、二產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積極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