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琴 胡 倩 屈曉璐 奚逢源
(臺州技師學院(籌) 浙江 臺州 318000)
為加快建設有知識、懂技能、會創新的勞動者大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于2018年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在企業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通過企校合作、工學交替等方式,更大地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1]。建立企業與技工院校合作新機制,強化保障機制,形成企校利益共同體,貫徹企校合作特色教學。企業與政府、院校、學徒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與政府、院校、學徒的關系圖
在現階段,我國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機制還存在著目標不明確、內容不全面、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去探究績效評估的各種問題,構建科學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機制。
要從企業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結合工作崗位、學徒特征、培養方案和最終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規定績效評估原則,并在現實績效考核工作中切實貫徹落實,實現績效評估的預期目標。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將企業內部需要技能提升的在職員工注冊為技工院校非全日制學生,工學結合,利用業余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實施績效評估時,我們要綜合各個方面的因素,在可以用直觀數據考核時采用定量分析法,如院校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線下課程出勤率、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取證率、畢業證書的取證率等等。在定量分析不適用的情況下,可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如線下課程的實際運行狀況、學徒對企業導師和學校指導教師的測評打分情況、企業對學校教學運行效果的滿意度、校企雙方合作的配合度、學徒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成果等,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以實現績效考核的科學合理化。
績效評估工作的開展,必定要做到公開與公正。在績效評估前,公開績效評估的政策、標準、流程,并廣泛聽取社會各方的意見,保證績效評估的公平合理性。評估的過程中應尊重客觀事實。評估結束后,評估小組立即生成評估報告,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至各受評單位,同時公示評估結果,以達到績效評估的優良效果。
企業新型學徒制對學徒的培養期限為一至兩年[2],培訓工作具有長期性、動態性等特點。績效評估既要看培養目標是不是達到預期,又要看培養目標未達到的原因,更要整體考慮工作環節中的諸多因素。比如,考核評估目標中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取證率高低,不能僅僅看數字,而要綜合考慮學徒的整體文化程度、職業資格與所學專業的契合度、考證的難度系數、考證培訓時長等因素,以達到評估結果的客觀性。
績效評估的目的是激勵企業和合作院校將企業新型學徒制一系列政策落到實處,并從中發現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因此,要設立物質與精神獎懲機制,更好地激發企業和合作院校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如對績效評估優秀的受評單位頒發榮譽,表彰貢獻突出的指導教師等;對績效評估不合格的受評單位可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如降低或取消受評單位下一年度的政府培訓補貼指標。
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機制,評估方法十分重要。可由受評單位先進行自我評估,并將自我評估報告交給企業新型學徒制主管部門;主管部門組織行業技術專家、企業人力資源專家、教育培訓管理專家組成評估小組,對受評單位進行實地訪視,訪視評估主要依據受評單位所提交的自我評估報告、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以及主管部門制定的評估標準等三種文件展開評估。評估結束后,評估小組立即生成評估報告,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至各受評單位,同時公示評估結果,以達到績效評估的優良效果。
在評估過程中,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所制定的工作方案中關于質量評估的標準,量化考核指標,結合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工種特點等設定各項考核分值,與學徒評教相結合,科學設計績效評估實施的程序。此外,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工作應以學徒為核心、企業和合作院校為載體、企業導師和院校指導教師為重要支撐,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采用動態測評方法,明確績效評估的關鍵點,即學徒、企業、企業導師、合作院校、合作院校教師,多方位科學合理地評估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的實施成效[3]。
1.確定績效評估的領導機制
確定領導機制是落實責任制的前提條件,包括確定主管部門、主管領導、評估小組等。政府在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過程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目前,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的開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
2.確定績效評估的客體
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的客體,包括學徒、企業、企業導師、合作院校、合作院校教師,其中企業是新型學徒制工作的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承擔學徒培養的主要職責。
3.確定績效評估方式
根據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的客體,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多元評價主體,如主管領導的書面評價法、學徒滿意度調查法、企業用人滿意度調查法等。同時,廣泛借用外部專家,向社會公開咨詢,獲得多層面相互印證的客觀評估信息,將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完善評估工作。
4.確定績效評估目標
主管部門根據公開與公正的原則對企業新型學徒制進行績效評估,能夠及時跟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情況,掌握工作動態,對培養效果起到監督的作用。同時,及時反饋績效評估的結果,作為對被評估企業享受財政補貼的額度、被評估院校開展下一個企業新型學徒制項目的認可條件,被評估企業導師和院校指導教師的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發放等的參考依據。
5.確定績效評估內容
(1)學徒 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對象是企業新招用、新轉崗人員。學徒是實施效果評估的主體,評估指標應包括各門課程成績、課程出勤率、學徒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徒在培訓中的感受和意見、工作態度及行為的改進、就業變動情況、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的獲取等;
(2)企業 學徒對企業培訓實施滿意度調查、培訓目標是否合理、培訓內容是否實用、培訓方式是否恰當、校企雙方合作的配合度等;
(3)企業導師 企業導師人才標準、學徒對導師的日常評價、導師的學識和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有效等;
(4)合作院校 學徒和企業對院校培訓實施滿意度調查、人才培養方案是否合理、開設課程是否實用、授課方式是否恰當、學徒職業資格證書的取證率高低等;
(5)合作院校教師 指導教師人才標準、學徒對指導教師的測評打分、指導教師的學識和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有效等。
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績效評估,能夠及時跟進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情況,將績效評估結果科學應用到政府部門戰略規劃制定、調整以及社會大眾參與等方面。同時,績效評估結果可以幫助企業和院校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調整培養培訓方案,改進工作方法。績效評估結果的及時反饋和公示,也可以保證績效評估過程的公開性和公正性,確保財政補貼資金的安全使用,為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而言之,政府、企業和院校多方聯動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保障學徒培養質量,能夠加快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企業實用型技能人才。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成效與績效評估有著直接的關系,各方加強協調配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把績效評估工作細化、具體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促進企業和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