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齊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于“信息繭房”。
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雖然學界對“信息繭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爭議,但不可否認,資訊獲取“越私人訂制越封閉狹隘”的現象確實相當普遍。互聯網的意義本在促進信息互聯、開放、多元、共享,如果陷入狹隘、單一、破碎、低質,顯然是背道而馳。
每個人對信息各有其偏好,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今盛行的“算法主導下的內容分發模式”則將正常偏好分化進一步放大。為吸引眼球、增強黏性,大量資訊平臺的所謂“智能”,已淪為“迎合”“取悅”。“越來越懂你”的背后,是“流量為王”“逐利為上”的商業邏輯、資本邏輯。
因沉溺新技術而來的封閉狹隘,并非第一次出現。電視興起之初,本被寄望呈現豐富多樣的世界,然而大批“沙發土豆”卻可能全然漠視窗外的景色。社交網絡遍布,溝通隨時隨處可及,卻造就了無數“最熟悉的陌生人”。方寸之間的小小屏幕,“0”“1”構筑的數字平臺,難以囊括這個復雜多樣又鮮活生動的大千世界。網絡固然神奇,但我們的生活不能異化為只通過屏幕與世界互聯。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有人將網絡比喻成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而透過網絡看世界,也得講究“怎么看”。究竟是由我們主宰技術、享受感官的延伸,還是在日漸智能的產品中閉塞視聽、作繭自縛?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