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芝
【摘要】要想深入了解國家審計以及國家治理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哲學思維能力。以“事物發展的對立與統一”作為切入點深刻剖析國家審計工作環境以及審計工作與國家治理之間的辯證關系。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哲學框架中解讀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哲學視角;國家審計;國家治理
一、國家治理整體目標
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對于“治理”概念進行過明確界定。在該概念中,將“治理”看作是各種公共或私人管理共同事務方式總和,通過治理達到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共處。從職能方面來看,國家治理工作具有四種具體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政治職能以及社會職能,當某一個國家處于一定發展階段當中,會以國家發展核心任務為基礎,靈活使用這四種職能?,F代化國家在運用這四種治理職能的時候,以安全穩定為基礎,將治理目標設定為民主、法治、透明、公平、高效以及和諧,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公共權力配置方式以及工作方法發生了變化。而審計工作的內核是在治理過程中一種內部派生的具有預防以及抵御功能的國家治理免疫體系。審計是國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治理需求推動了審計的出現與發展,而治理目標則決定審計工作的道路。
二、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含義
所謂國家審計,一般是指審計機關遵照相關憲法以及法律,以特定的程序來核實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情況以及收支情況,若在審計中發現該單位的財務狀況出現問題,審計機關要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相關規定,審計機關由國務院設立,其主要審計對象為各地方政府以及國務院所屬各個部門,主要工作內容是對企事業單位以及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檢查及監督,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國家經濟秩序的穩定,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并推進廉政工作的開展。
而國家治理的含義是在對社會活動以及國家活動進行管控的過程中,一套對控制權力進行優化的體系,借助這套體系對執政模式進行優化,提高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讓權力的使用變得更加高效廉潔,最終達到保衛國家安全、維持社會和諧的目的。隨著改革的持續深入,國家治理概念被反復提及,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優化,將國家治理未來發展方向確定為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許耀桐教授曾經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有過專業論述:借助多元化力量,即市場力量、法律力量、社會力量以及群眾力量,全面推進德治、法治、以及自治工作的開展,通過這樣的變化,讓統治階級針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手段變得更加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從宏觀層面來看,所謂的國家治理是利用完善的公共事務管理機制以及統治階級執政機制對領導模式進行優化,提高處理公共事務的效率。這對于保障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從唯物辯證角度看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的關系
(一)審計目標由治理目標而定
當一個社會處于不同的發展時期,治理目標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國家審計工作目標也會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內容特點。在社會主義階段,統治階級的社會職能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在政府職能部門的角色定位上。在社會主義階段,政府不再是對公共事務進行直接管理的部門,逐漸演化成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部門。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治理的總目標也發生了變化,由維護統治地位轉變為擴大民主范圍,保障群眾權利,促進社會發展。因此該時期的審計目標變為:幫助行政部門履行職責,承擔責任,保證社會的安全穩定。
(二)因治理需求產生審計
國家審計機制的出現,是統治階級在進行國家治理過程中,對于監督職能的一種迫切需要。審計長劉家義認為:國家政治制度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滿足對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需求,而在原本的制度內派生出國家審計機制,可以將該機制看作是國家政治制度框架的免疫系統,它隨著國家的進步而出現,并與國家的發展同步成長。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就出現了審計部門。早在奴隸社會階段,為了確保財政收入能夠投入到國防事業當中,負責監察的工作人員就要對各個部門官員的財政情況進行審計,避免出現侵占資源的問題。而封建社會的各個朝代也十分注重審計工作,通過高效的審計確保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性。例如在西周時期設置的宰夫,隋朝設置的比部以及清朝設置的會考府。這些部門的核心工作就是對官員的財產進行核查,并且對各個部門的資金流向進行監控,確保財政資金用到需要的地方。從這一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在國家治理活動中,想要對官員的權力進行監督,必須采用高效的審計手段,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性。
(三)審計為治理派生機制
從國家治理結構角度來看,審計部門處于國家治理系統內部,審計是一種監督各個部門財政使用情況,確保公共資產安全的有效機制。國家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務是對公共權力進行優化配置,確保其高效運行。在實際工作中,想要保證統治階級借助公共權力落實相關政策,提高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效率,普遍的做法是將公共權力進行分割。在奴隸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權力過于集中的危險性,而一些近代西方著名學者,例如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嘗試將公共權力分割成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即立法權、司法權以及行政權,這種制度經過演化最終演變為“三權分立”。通過將公共權力進行分割,讓三種權力處于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狀態當中。在保證公共權力運作效率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集權所帶來的危害。這三種權力當中,立法權歸屬國家決策系統,通過分析社會活動信息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通過對法規的討論與優化提出促進社會發展的可行性政策。司法權歸屬監督系統,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決策系統與行政系統進行監督。而監督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對其財務狀況進行審計。通過審計來了解政策落實的情況,并且通過對資金使用的調查,形成審計報告并反饋給決策系統,為決策系統進行后續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行政權歸屬執行系統,主要負責各種法規、制度的具體落實問題,讓決策部門制定出的計劃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中國的政治框架中,審計已經成為一種基本政治制度。借助對各個部門進行的財務審計,對其運行進行高效的監督與管理,確保其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廉潔性。審計部門的第一責任人就是政府的第一領導人,以財務運行狀態作為切入點,對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進行審查,確保各個部門認真負責地履行自己的職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
四、審計工作在國家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預防風險
想要做好國家治理工作,就要兼顧社會發展的效率以及公平問題,而審計工作在這一工作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防范風險作用。在日常審計活動中,如果發現某個部門的資金使用情況出現異常,審計部門就會對該風險進行預警,并對其下一步工作進行針對性調整。在實際工作中,審計部門與被審計部門對于審計工作的作用都有清晰的認知,一方面,審計部門經過詳細的調查,會了解到被審計部門在社會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被審計部門在開展日常工作時,也會清晰地意識到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風險,及時對工作方式方法做出調整,避免在被審計過程中暴露問題。審計部門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風險,會根據被審計部門所出具的財務報告判斷出可能出現風險的工作環節并做出預警,從而降低該部門的損失。而被審計機關為了順利通過審計,就會對可能存在風險的環節給予重點關注,在風險處于萌芽階段及時處理,通過這種良性的互動來保證該部門財務狀況的穩定。
(二)限制公權
對權力進行優化分配是國家治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想要完成這一任務就要構建一套高效的權力監督機制,而審計就是避免公共權力過于集中的一個有效方式,在開展各種公共事務管理工作時,各個部門要以相關的法律作為依據來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同時要不斷強化對于行政權力的監督與管理。審計部門通過對財政收入的監管,實現了對公共管理政策落實情況的高效跟蹤,一方面審計工作屬于一種數據認定,通過該方法可以客觀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揭露社會運行中所出現的違法違紀現象,另一方面,借助數據收集、數據認定以及既定標準對比等方法,對各職能部門的運行情況出具客觀性評價與結論,并將該數據反饋給利害關系人,起到警醒作用。
五、結語
在國家治理工作中,國家審計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從唯物辯證法角度來看,審計工作因國家治理需求而生,并根據國家治理的目標改變而改變審計目標,借助高效的審計工作,實現對公共權力的有效制約,同時也能很好地預防政府部門工作中所出現的風險,為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唐娟.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下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思辨[J].前沿,2017(09):28-31.
[2]肖遙.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國家審計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7).
[3]戚振東,曹小春.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體系: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0(004):25-32.
[4]李嘉明,楊流.國家審計與國家監察服務腐敗治理的路徑探索——基于協同視角的思考[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8,033(002):1-9.
[5]顏美麗.審計人員視角下的國家審計推動完善國家治理路徑研究[J].中國經貿,2015(23):288-288.
[6]范鵬飛,楊榮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視角[J].財會通訊, 2018,774(10):89-92.
[7]李文武.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思辨[J].領導科學論壇,2019,000(021):25-28.
[8]劉西友.國家治理視角下對國家審計的再認識[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05:43-48.
【本文系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高校繼續教育課程遠程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2018jxjygg061)、校級質量工程重點課題“‘訓研究方法、練語言表達、促寫作水平的大學生寫作素養培養研究”(2018JYXM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阜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