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乃春
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導讀推薦下打開一本書,再通過自我監控或他人監督,閱讀完一本書后,進行閱讀分享是很有必要且相當重要的。實踐中,筆者爭得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初步探索制作分享閱讀過程、閱讀感悟、閱讀成果的微課,發現這種分享方式既能讓學生欣賞到閱讀之美妙,又有助于激發學生產生持久的整本書閱讀動機。
借助微課,展示閱讀收獲
閱讀完一本書后,學生結合個人喜好和書目特點,仿寫仿說仿畫、續編改編創編以及感想感觸感受等,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其必要性,制作成微課。微課可以單獨從一個角度制作,也可以綜合多項內容制作;可以展示一本書的閱讀收獲,也可以聚焦某個方面展示一個階段閱讀多本書的收獲。
微課可以展示語音、視頻。有些學生讀過書后,會有很多精彩的充滿個性化的想法,甚至能夠創編出別具一格的故事來;但課堂時間有限,讓他們一一交流不太現實,小組交流也只能讓本組內的同學了解想法,交流面不廣;另外,還有些想法是在家里閱讀時產生的。這些情況下,可以要求他們將想法簡要地說出來,請家長幫助,錄制語音或視頻,制作出來的簡易微課能夠給全班同學更多的啟發。
微課可以展示讀書筆記。進入中高年級,很多教師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很多,有批注、讀書卡、摘抄等。然而,由于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進行監督,導致年級越高的學生越不重視讀書筆記,往往被動完成,而年級低的學生反而會非常認真。如何讓讀書筆記發揮促進學生閱讀的作用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閱讀完一本書,選編部分讀書筆記,再配上適宜的音樂,制作成微課,是一種較好的方法。這樣的微課滿足了學生的關注需求、發表意識和展示欲望,能夠引導學生在常態閱讀活動中,較大程度地走進閱讀內容中。
微課可以展示圖文結合的手抄報。以小學低年級為例,低年級整本書閱讀的主要載體是繪本。繪本中有大量精美的圖畫,有些學生讀完后,喜歡照著繪本中的樣子,畫一畫自己生活中相應的事物或人物。比如有些孩子在讀《我爸爸》之后,模仿繪本,結合自己爸爸的特點,給爸爸畫一幅畫,然后模仿繪本中的語言風格,寫上簡短的文字,介紹自己的爸爸,從而制作出一份份精美的手抄報。這樣的作品充滿童趣,教師可以整理成微課,在父親節時在班級群里分享,非常有意義。
整本書分享展示的微課,展示了學生閱讀的成果,是整本書閱讀內容的補充,既可以給更多的同學以借鑒、啟示,又能激勵學生在展示中親近閱讀、喜歡閱讀。
借助微課,再現閱讀過程
推薦學生一學期閱讀的書,每本書都由老師或家長帶著讀是不太現實的。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帶著學生共讀一兩本書,其余的導讀、分享可以在課內完成,但閱讀推進主要依靠學生自主閱讀。閱讀推進的過程是最難監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結合學生渴望被關注的特點,我們可以在學生閱讀時進行拍照,最后整合制作成類似花絮的微課,從另一個角度鼓勵學生持久閱讀。如果是在班級內自主閱讀,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抓拍相關鏡頭;如果是在家閱讀,可以請家長幫助拍照,上傳相關照片到班級群專門建立的相冊里。把學生閱讀過程的這些照片制成微課,在給學生帶來驚喜的同時,會讓學生對和他人一起閱讀同一本書更感興趣。
當然,不是每一本書的閱讀都需要這樣做,一個學期制作一節微課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出現在微課中,微課中的照片應涵蓋一學期閱讀的所有書目,以學生自主閱讀的鏡頭為主,適當兼顧導讀和分享時的過程,旁白要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肯定。在學期結束時,播放這樣的微課,用于總結,能讓整本書閱讀有一種儀式感。
借助微課,分享親子閱讀
整本書閱讀分享的主體,不僅是老師和學生,還應包括家長。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把親子閱讀經歷分享出來,如親子閱讀時的照片,情景再現書中故事的鏡頭,部分家長寫的閱讀感受等。教師篩選后,再請相關家長錄制音頻或視頻,制作成含有照片、音頻、視頻等的微課,既可以讓閱讀深入、持久,又可以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是送給家長、孩子的寶貴禮物。
和孩子共讀繪本《我弄丟了我的吻》之后,一位家長記錄下這樣的閱讀感受:“我與孩子一起讀繪本故事,簡單的文字,配上精美、富有內涵的插畫,不經意間就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享受了文學,也感染到了美,從而有了快樂的閱讀體驗。在讀這本英國繪本故事《我弄丟了我的吻》的時候,我和孩子都覺得整個故事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可愛的小牛瑪蒂爾達決心在爸爸回來之前,把她弄丟了的親吻找回來,于是四處尋找卻沒有結果,最后她明白了:當你需要親吻的時候它們就會出現!孩子讀完以后,學會了如何去表達愛——在爸爸每天忙碌了一天下班回來的時候,妞妞都會給爸爸拿好拖鞋,給爸爸一個擁抱,親一親。我相信這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也是爸爸媽媽最想得到的結果。”
這樣的感受是非常好的微課素材,請家長用語音說出來,再讓孩子配上旁白,向全班推介,會是一段非常美妙的閱讀體驗。而閱讀,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美好體驗中得以繼續、深入。
結束語
和班級讀書會、讀書沙龍等現場分享方式所不同的是,借助微課進行整本書閱讀分享,存在互動性不足的問題,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不會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產生深層次的思考。但是微課分享能夠讓學生經常回顧,在反復觀看中強化閱讀動機。筆者認為,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交流時,只有多種分享方式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才能讓學生愛上閱讀,促進學生養成樂于與他人分享閱讀收獲的習慣,從而讓閱讀分享成為一種日常的學習方式。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