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秋玲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教育競爭程度的不斷加大,教育部對語文基礎教學的重視也不斷加深,其中最重要的是閱讀教學。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目前在鄉鎮小學中存在一個現狀:大部分語文課堂淡薄閱讀指導,大部分孩子缺少豐富的課外閱讀。所以如何使鄉鎮孩子愛上閱讀,自覺閱讀,成為了我們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課內指導;閱讀能力;聯系課外;有效策略
只有把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才能穩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高質量實現新語文課程的目標。但學生不可能生來就會閱讀,這需要我們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使得他們的閱讀有一定方法,從而把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此外,鄉鎮的學生因為從小缺少良好的閱讀氛圍,大部分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時候,我們教師的課內閱讀指導就更為重要了。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是值得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思考與研究的。因此,把課內外閱讀銜接起來,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是深入開展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隨著年級的升高,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學生不會閱讀在小學階段是普遍存在的現狀。而不閱讀導致的后果便是閱讀能力越來越差,語文素養越來越低,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學生的閱讀現狀。但我們教師能做什么呢?或許我們能做得就是在寶貴的40分鐘課堂里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
1.培養學生默讀能力
高年級的語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讓學生每篇課文逐字大聲朗讀可能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默讀能力有助于提高他們閱讀的專注力,而閱讀專注力對于長篇幅課外閱讀很有幫助。此外,會默讀的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文字,較快吸收文章內容,當學生的閱讀有所收獲時,他們閱讀的成就感就會自然提升,不反感讀書,進而喜歡閱讀。
2.掌握閱讀技巧
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啟發學生找到文章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且對這些關鍵詞句要進行詳細地分析,分析過程注意向學生展示教師的思考思路,和學生一起總結分析這一文章的方法,并且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閱讀的小技巧和方法。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久而久之他們會用教師閱讀的方法去閱讀其他文章。當具備一定的閱讀方法,手握“工具”時,他們進行課外閱讀時信心也會大大提高,因為有了方向,所以課外閱讀也會變得輕松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中所掌握的閱讀方法、技巧, 應用于課外閱讀過程中, 學生不但能夠體會到作者的語言表述和文字魅力, 還能夠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 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的升華。
3.實現課堂讀寫結合
在讀的方面,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優美句段進行摘抄,并且對摘抄的優美句段進行每天反復朗讀,增加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力。在韓興娥老師《讓孩子踏上閱讀的快車道》這一本書中,她曾經提出晨讀十分鐘讀書筆記的觀點。我在班級里試行“閱讀漂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個人摘抄一天,輪到的同學要按照要求完成優美詞語、句子、段落的摘抄。小組內輪完一周后進行不同小組的漂流摘抄。過這種形式能夠實現摘抄分享,可以讓不懂如何摘抄的同學從別人的摘抄中獲得靈感,在知識共享中也實現了知識的多樣化掌握。而每周的語文早讀是他們的讀書材料,可以讀到別的同學不同的審美文字,讓每次的早讀都充滿新鮮感。通在試行一年后,我明顯感覺他們讀書能力有所提高,課外閱讀也明顯有所增加。在課堂教學中,遇到文章中優美的句段,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仿寫。學生在對優美句段的仿寫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優美文字表達的熏陶,鍛煉了他們的寫作閱讀能力。
二、聯系課外,促進課堂內外銜接
在閱讀教學中,課堂是第一陣營,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是教科書的課文。新課改對語文的教學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學開始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如果僅僅從文章的生字詞或者分析文章重點句子就希望達到是不太可能的。新的時代對學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僅僅學習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遠遠不夠的。
1.改變課堂模式,做好課堂延伸
我們要求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重視課文內容教學,還應該進行課外閱讀延伸。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六課《冬陽·童年·駱駝隊》時,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這一篇課文講授的作者童年趣事以及作者對童年深深的懷念之情,還應該詳細介紹林海音這位作家,并且介紹她的基本代表作,如《城南舊事》等。鄉鎮小學的學生獲取課外知識的途徑有限,他們對作者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這就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多下功夫,有意識豐富學生的課外見識。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把課堂的“尾巴”拉得更長一些,適當向學生普及時代背景或者歷史信息,豐富學生的見識。在教師對課堂進行有廣度的延伸后,就激起了學生了解和閱讀這位作家作品的興趣,帶著對這位作家的共情進行課外閱讀,能夠實現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地更好發展。
2.作業布置多樣性,實現閱讀要求
教師應該注意課堂作業布置的多樣與創新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適度增加閱讀量,少做題,多好書,好讀書,讀好書。所以在作業的布置上應該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避免大量單一的作業,教師可以適當布置閱讀作業。讓學生形成一種共識,閱讀是每一個星期甚至是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當它變成一件尋常的事情時,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陌生感就會大大降低,從而親近閱讀,廣泛閱讀。教師通過作業監督學生完成閱讀,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學生也有自由的作業時間進行多樣的閱讀,這是相互促進的好舉措。
3.豐富課外讀書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在鄉鎮小學,因為學生家長文化程度有限,大部分家庭沒有濃郁的讀書氛圍,學生獲取課外書的途徑有限。這就需教師多做工作。比如在教室設立讀書角,在每個班級之間進行圖書漂流,定期舉行讀書交流和分享會,舉辦“讀一本好書”讀后感征文比賽、閱讀競賽等。教師也要做好班級的讀書書目推薦表,讓學生想看書時能有方向,知道看什么書,去哪兒可以獲取這本書。課堂知識固然重要,但課堂延伸也必不可少,通過課堂延伸或者課外多種活動更是拉近了課內外閱讀的聯系,學生也因此受益。
綜上所述,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師不但要在課內傳授他們正確的閱讀方法, 還要引導他們課外多閱讀。正所謂“課內開花課外香”,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分析,采取合適的對策。
參考文獻:
[1]戴翔玲.課內得法 課外受益——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J].甘肅教育,2019,3(12):51.
[2]余淑娣.閱讀教學中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J].新課程(小學),2019,10(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