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關鍵詞】教室;學習社區;“五心”課程;生命在場
教室應該是一間促進師生、生生共生共長的生態園林。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的班主任們就在探索一條建設“教室”的路徑,學校立足“生活的德育”,營造“德育的生活”,讓德育的“教化”、品格的“涵養”從抽象化、空洞化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回歸到生活中。近年來,在“博愛學習社區”理念的關照下,班級也成為學校社區的一部分,各學科社區課程的開發也為“教室”的落地打開了一扇窗。班主任們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開始嘗試從課程人手改變班級生態,并這樣為課程定位:它應該觀照學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學生的角度,按學生的生活需要來組織德育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理想性的需要,更應關注學生生命現實的需要,在班級生活中不斷迭代、更新,引領學生過有意義的牛活。
班主任從“愛自我、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愛世界”五個維度,結合學生成長規律,聚焦實踐層面,以小見大生發愛,通過可具象、可觸摸、可體驗的生長性課程、空間、活動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體驗、內化,從而涵養出“樂善心、同理心、敬畏心、責任心、家國心”。由此,我們把生活和課程緊密編織在一起,不斷完善,構建具有生長性的“五心”課程,為“教室”的進一步優化助力。課程的開發及實施包括:規劃好一張課程地圖,落實好一系列實施策略,統整好一本實施指南。
一、規劃好一張課程地圖
在博愛辦學精神關照下,根據博愛育人目標和博愛課程規劃指導意見,我們從“五愛”維度出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基于學生發展需求,以跨學科、超學科的組織形式、以"PBL"(項目式學習)為學程設計,以情境體驗為學習方式,按照“進階”的方式,循序漸進,開發可觸摸、有序列、立根基的“愛的五心”生長式課程,見圖1:
從這張“五心”課程圖譜可以看出,小課程不小,其來源于生活、立足于博愛學子能力的培養。它具有以下特點:
1.內容選擇切口小。
切口雖小,但是小而實用,其所關注的都是學生生活中要用的、需要的而學校現有課程教材中沒有的,具有生成性。如我會洗內衣、獨自能外出、小鬼會當家這樣的生活技能,又如環球音樂會、服裝巧搭配、四季加油站這樣看起來的“無用之用”。生活和課程緊密編織在一起,我們的每一間教室都散發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2.實施時間短。
時間短但是主題集中,見效快。這些短課程解決的都是學生某個時間段碰到的問題或者需要養成的能力,我們以螺旋遞進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達成培養要求。如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這個核心素養指標中,一年級的目標是“小小宣講員”,到之后的“公平選舉會”“愛滿福利院”“我是小交警”“志愿公益情”“博愛模擬政協”等,學生愛社會的情感逐漸積淀。
3.育人意義深遠。
小課程一事一課,但是觸類旁通,以小見大。“我會洗內衣”是二年級的內容,這不僅是勞動能力的培養,還引導學生明白內衣里的小秘密,開啟兒童性教育的啟蒙。由此可見,這些體驗絕非單個的獨立事件,每一個“五心”小課程看起來解決的是一件小事,其實培養的是一種思維,養成的是一個習慣,最后形成的是一種能力。
二、落實好一系列實施策略
“五心”課程在具體實施上實行項目認領制。每一項小課程,都是一個“pyp”(項目),一系列課程項目組成課程群。這些小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都具有跨(超)學科的組織形式、“PBL”的學程設計和情境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1.跨學科的組織形式。
我們一方面利用班級中任課教師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家庭、社會中積極體驗和實踐,打破學科界限,跨學科甚至是超學科地組織教學。如二年級的“我會洗內衣”,美術老師和班主任合作,從美術、兒童性教育兩個維度出發,從設計內衣到兒童性意識的啟蒙,孩子們沉浸其中,學有所獲。
2."PBL"的學程設計。
每一個課程項目其實都是為了解決一個或者一類問題,“五心”課程來源于真實問題,課程任務也是立足于真實的場景。
比如一年級的“小小宣講員”課程,就是針對幼兒園提出的“幼小銜接要求”而由一年級的班主任們設計開發的。在課程實施中,一年級的宣講員們先走出去,向幼兒園的小朋友介紹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活動;接著再把幼兒園的小朋友請進來,讓他們感受美好的小學生活。
課程實施來源于真實問題,課程任務也是立足于真實的場景,這其中蘊含著交往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習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3.情境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聽到的、學來的,不如親身經歷的,課程實施最重要的途徑是“體驗”。課堂是原點,生活是舞臺,體驗成為學習方式,活動成為課程延伸。五年級的“環球音樂會”上,參加音樂會的學生們都穿著正裝:男孩子個個西裝革履,有的甚至穿上了燕尾服;女孩子們也是儀態萬方,禮服搭配披肩。著正裝參加一次音樂會,比背一百遍音樂會禮儀都有用。整個演出過程中,沒有人隨意走動,沒有人隨便說話,每一支樂曲的結束都有恰到好處的掌聲,對表演者的返場表示禮貌的挽留。
一場音樂會所展示的,不僅僅是學生正裝參與、禮貌出席的禮儀,更讓人期待的是,他們因為這種體驗和學習而逐漸養成民族情懷和世界眼光。課程,就這樣,以情境體驗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中、走進了學生的心里。
三、統整好一本實施指南
1.做好整體規劃。
對照博愛培養目標,學校對課程實施進行整體規劃,針對學生需要、年段特點和服務學生生活的要求,完成“頂層設計”,制作了課程圖譜。學校還嘗試在每一輪課程實施后,根據實施效果對現有課程進行淘汰、替換。這一做法正形成制度,我們充分征詢教育專家、家長、資深班主任的意見,確保所開課程是合理的、有梯度的、時尚的,并有一定的提前量和前瞻性。
2.鼓勵全員參與。
打造“教室”,實施“五心”課程需要所有生命在場。我們鼓勵班級里的所有學科教師全員參與;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全面開花;每個班級做好優秀小課程的展示活動和每輪小課程的資料包收集工作。
3.創新多元評價。
首先,我們將“五心”課程評價納入學生素質報告單,每一個博愛學生六年里必須經歷“五心”課程的體驗,這彰顯了博愛對生命的重視。其次,將每一個博愛教師是否參與開發實施課程納入考核。最后,對課程進行多元評價。通過對課程本身、對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不斷完善課程內容,在學生發展需求中動態生成新的課程,對原有30個課程進行補充、更迭、完善。
教室中的學習生態應該是全息的,我們在“學習社區”建設視角的引領下,思考德育課程的重構,而“學習社區”的場域又為班級生態的改變提供了土壤。生活即教育,課程即生活。突破教室和校園圍墻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讓每一個物理空間釋放教育能量,讓社區、各種場館和大自然成為班級學習生態深度推進的生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