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清
【關鍵詞】李庾南;班主任;德育課程
教師即課程,好的教師即好的課程,好的班主任就是好的德育課程。60余年連續擔任班主任,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子,僅此一點,就可以確認,李庾南老師是一位好班主任,要不然,她早就被時代、社會以及學生、家長等“謝絕”了。可以說,李老師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課程。
一、李老師把自己“修”成了好的德育課程
李老師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課程。她的確是更多教育者可以“拿來教人(包括教自己)”的、極具教育價值、極富育人魅力的“課程”。或許只有極少數特別優秀、杰出的教師才有狹義德育課程的價值與功用,這也是他們區別于一般教師的重要標志。
李老師把自己“修”成了好的德育課程。幼年失怙,青少年時期生活艱辛,姐妹三人靠母親為別人打零工的一點收入維持生計,勉強度日。作為長女,李老師自小養成獨立自主的品格。她靠人民政府接濟,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高中階段,憑著不服輸的精神,成為優秀畢業生。因為要早點工作養家,她沒有考大學,而是直接走上了教學崗位。她的大多(數學)學科知識和全部學科教學知識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學、自練、自悟、自得的。而當她業已成為一名熟練的、優秀的教師之后,還是沒有停下自學、鉆研和進取的腳步。1978年,她開始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創立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獲評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曾有一段時期,“活在當下”似有成為社會主旋律的趨勢,時時、處處不乏“佛系青年”的身影,勤奮進取甚至被一些人調侃和諷刺。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強音,使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意志又重新回到一代人的心靈深處。今天,我們有必要認真聆聽李老師的奮斗故事,挖掘她的奮斗史,讓她以及更多老一輩教育人身上所蘊含的可資成為優質德育課程資源的奮斗精神彌散于學校工作、師生生活之中,相信更多人將由此受益,實現人格境界的躍升。李老師長期修為、積久而成的這些“課程”正是“活的課程”,倘能活學、活用它,則一定會為各自的生命成長注入不竭的動力。
二、李老師用“最優化教學”實現自身的課程價值
李老師善于用“最優化教學”實現自身作為德育課程的價值,這里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正如赫爾巴特所說,沒有無教育(德育)的教學,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都有它一定的德育意蘊,都有它作為一種獨特的德育課程的獨到價值。李老師很好地發揮了數學“使人嚴密”的學科功能,并且始終如一。每一輪新的教學,她都不重復過往,總是重新備課、重構新課;每一堂課,她都引領學生沉浸在數學學習的世界之中,和大家一起充分領略數學的理性之美以及嚴謹的邏輯思維所帶來的深度的(而不是膚淺的)學習樂趣。喚醒、重現和激活、放大學科自有的魅力,這是“教學道德”的應有之義;讓學生因喜歡數學、愛數學而學,這是數學教師德性光輝最重要的體現;其二,“自覺覺人,自度度人”,李老師不僅用數學來教人,而且“用自我來教人”,她的教學行為閃耀著宗教般教育情懷的光澤。
佛教有“自度度人”之“教義”,而真正進入某種化境的教學一定是教者抵達了滲透學科知識的彼岸而又把學生度向彼岸的行為。可以說,每一堂課,李老師都是這樣“度人”的,更可貴的是,基于個人的“自學人生”,她也把自學的方法及其內蘊的高度智慧、頑強意志等“度”與學生。李老師是自學成才的楷模,沒有一以貫之的自學,她不可能掌握高深的數學專業知識,不可能教給學生良好的自學方法,更不可能在改革開放之初便獨創與后來新課程精神(如自學、合作、探究)深度契合的教學法。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自學是基礎,失此便失去此種教學法的根本與全部。自學是一種自我教育,學科自學除了能使學生在相關知識和能力上獲益,也能對他們的德性自養、良知自育等產生正向的遷移和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自學也是“人”的自我確立。在較大程度上,自學即自育,自育能自立,能為社會或人類培養出更多合格之人、優秀之才,可以也應當將“自學”確立為一個重要的邏輯起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對李老師而言,不是未來已來,而是未來早來;她不僅站在時代浪潮的前頭,而且也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她把教學變革之矢射向學生自學與自我教育,射向(教師)對自學與自我教育的引導和促成,這就是一種“最優化教學”;而為這種教學所用的不只是一般教材、普通知識,也不只是某種創新方法、藝術方式。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她這個人”,或者說是“她整個人”,也是她的“自學人生”。
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教學;有自育的教師,就有(指向)自育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必定是道德性的教學,也是別樣的道德教育。
三、李老師“敢于”把自我“生成”為學生的師本顯性德育課程
“教師即課程”,有學者將此分為緘默性課程、體驗性課程和生成性課程。本文分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它們無意中與上述分類基本對應。接下來,我將說說李老師基于自我人生經歷的師本顯性德育課程的“生成”問題。
我們說李老師“敢于”,也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她有作為學生學習之優質德育課程的資源、資格和底蘊、底氣。我見過一些班主任,動輒鼓勵學生“做最好的自己”,這一說法本身妥不妥當姑且不論,有一點很現實且不容回避,那就是:我們自身有沒有努力地去“做最好的自己”?很多教師非但自己沒有做到,甚至根本就無意于將之付諸踐履。自己不想做的事卻要學生去做,豈非悖論和怪事?李老師堪稱“做最好的自己”之典范,她也一直在引領、促進學生“做最好的自己”,這在她那里,沒有半點矯情和勉強——她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如此教人,自然而然,不厲而威;其二,她每每巧抓契機,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奮斗經歷、成長故事、成功感悟,此時,她不故作低調,也不“琵琶遮面”,而是親切坦誠、磊磊落落。
李老師有許多故事,其中不乏“勵志篇”。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為選舉國家領導人投上神圣一票;外出講學,回來路上卻在顛簸的海輪甲板上完成一篇重要的教學論文;參加全國性數學工作會議,面對來自各地的名家,敢于發聲,使自我探索的經驗及其理性思考受到關注,并由此初步躋人國內初中數學名師之列;為彌補教育理論上的不足,于一天之中,穿梭于省內三座城市,虛心向專家請教……學生是喜歡聽故事的,尤其是聽自己非常尊敬和崇拜的老師的故事,這些故事把他們帶入較高的精神境界,使他們不免稚嫩的心靈時時響起清脆的拔節聲,甚至偶有“脫胎換骨”之感。是的,學生精神成長需要一些“關鍵事件”,這些會使其在歷經較長時間的、悄然的“心靈量變”之后發生一次(次)質變。李老師講述的故事此刻就生成了顯性的德育課程,它讓學生美妙的“心靈質變”成為一種可能,進而成為一種現實。我們常說“行勝于言”,我們也折服于一些具有卓越人格的人們的嘉言懿行。無聲的行動可以成為一種好的隱性課程,而以實際行動作為強大支撐力量和生動注腳的言說,則是為當前學校教育所亟須的顯性課程。
隱性課程潤物無聲,使人悄然拔節;顯性課程激蕩人心,使人昂揚向上。兩種形態的德育課程融為一體、交互輝映之日,也常常是學生道德成長態勢最為喜人之時。我們在李老師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時能感受學生如此喜人的成長態勢……
澳大利亞課程學者沃爾克說:“教師的日常生活已經與課程整合在一起,教師與課程不可分隔,就像骨骼與肌肉不可分隔一樣。”其實,何止于日常生活,李老師整個教育人生都與“德育課程”渾化無痕。她用60余年“班級育人”的實踐,幾近完美地寫就了一部“教師即課程”的德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