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要:我國教育事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語文課程作為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課程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漸增加。高校語文課程中體現的傳統文化對當代學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可以有效改善大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排斥心理,立德樹人工作在高校中的開展也更加順利。本文從課程思政角度入手,分析了高校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與立德樹人工作的關系,簡單概述了高校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如何應用傳統文化教學推進立德樹人工作的順利進行做出深刻探討,從而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高校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立德樹人;實踐;探究
我國已經進入教育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各類課程應當與思政課程進行深度的融合從而將立德樹人理念深入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已經成為當代高校教育必須明確的重要問題,高校只有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貫徹課程思政理論才能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學生的培養工作。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與文件來明確傳統文化教學的本質,由此可見,在課程思政視角下加強高校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學以促進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高校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學與立德樹人的關系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各高校立校之本。立德樹人工作堅持“以人文本”的原則并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弘揚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更是在我國的大力宣傳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高校語文課程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綜合能力、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正確三觀的重要途徑,高校語文課程相較其他學科課程來說的文化意義更強,傳統文化教學以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以及崇德向善等優秀品質為主要培養方向,對幫助學生規范行為規范、實現自我價值、形成道德標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立德樹人工作的效率與質量[1]。
二、 高校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思想在高中語文課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中國古代詩詞與文言文中透露出的古人的智慧,還是現代文章中對祖國山河的歌頌都蘊含著強烈的家國情懷,這種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內涵組成中我國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思想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的團結性與國家的凝聚力。
儒家文化對我國教育事業具有深遠的影響,“仁愛”教學的本質始終是依據人的發展特點而展開的教育教學工作,旨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而具備一定的“仁愛之心”。這種仁愛意識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指導思想,為人處世不僅應當盡心還應當將心比心,明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并培養學生心性品格。
無論是孟子“性善論”還是荀子“性惡論”都是對人的本性做出深刻探討,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五日三省吾身”的觀點指導學生應當學會總結與反思并發揚自己的優點、改善自己缺點,不僅是我國古代先人為我們留下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實現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2]。
高校語文課程較其他學科體現了更多的人文氣息,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論的重要途徑。以古代文言文為代表的語文課程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并通過相應的禮樂教化來實現人文主義教育并調節個體間的人倫關系,對個體在群體中的責任與權力進行高度概括,道德教育與人文教學就此實現了充分融合,從而在歷史的變遷中以其頑強生命力得以流傳,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
三、 促進高校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教學在立德樹人工作中應用的有效途徑
(一) 結合傳統文化特點、明確文化育人導向
中華優秀文化博大精深,在時代變更中體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并為祖國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后盾。高校語文課程是教育體系中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較其他課程而言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更強。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應當緊密結合教育發展趨勢與國家教育政策開展,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應當從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中汲取力量,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對中華文化形成強烈的認同感。高校應當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教學的基礎上明確文化育人導向,在做好學生專業課教學工作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化內涵的認識,引導學生形成愛國、誠信、友善等核心主義價值觀,只有在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才能將立德樹人工作深化[3]。
(二)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文化資源整合
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學科素養直接決定了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效果與質量,為促進立德樹人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應當就教師招聘與再教育工作進行創新改革。為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高校應當適當提高教師的招聘標準,在錄用前對教師專業知識技能與綜合素養進行嚴格考核,優先考慮中共黨員或積極分子以保障其思政思想始終與我黨同向而行。加強教師在崗再培訓工作,學校可以組織并定期開展集訓活動,培養教師教學技能并促使其掌握相關課程思政思想,從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開始優化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應當整合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探索傳統文化育人的模式,大力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操與意志品格。
(三) 豐富教學文化活動、增加培養實踐工作
高校語文課程對一些專業來說并不屬于必修課程,學生重視程度不夠使得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效率低下,“紙上得來終覺淺”,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文化活動才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文化活動可以結合課程內容或傳統節日開展,通過主題式教育活動實現對學生文化思想的培養,學生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中將這種文化思想與實際生活進行更好的結合,學生參與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加深價值觀念認同感以及立德樹人工作在高校中的順利進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時代需要新的課程思想教育手段,通過活動實踐為學生創造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的學習環境在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
結束語:
中華傳統文化經幾千年的沉淀已經成為了我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保障,不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發圖強,同時也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不斷融入新鮮血液并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高校語文課程中的文化教學是立德樹人工作的根本任務,二者的融合應當根植于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中,為培養學生時代精神、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推進我國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深入開展的重要途徑,這一教育工作應當得到高校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李佳豪,張莉. 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實踐探析[J]. 傳播力研究,2019,3(18):223+225.
[2]王小麗,勾正剛. 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功用與實現途徑[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5):86-90.
[3]李曉彤. 淺談如何在青少年中進行立德樹人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C]// 教育理論研究(第六輯). 2019.
[4]賈舒涵,李鵬飛,陳主德.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校立德樹人教育[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