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
摘要:近年來六盤水市加快轉型發展,緊緊圍繞“貴州屋脊·中國涼都”品牌建設,建設山地旅游休閑度假城市,發展旅游業。本文以六盤水市“兩山”礦山公園建設為設想,探索六盤水市礦山恢復治理與研學旅游開發結合的新模式。
關鍵詞:礦山公園;老鷹山;觀音山;鉛鋅礦
六盤水因礦而生,從清代水城廳建制到水城特區設置,到六盤水建市,礦產是六盤水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隨著“三線建設”的推動,六盤水市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不斷發展壯大,有“江南煤都”之美譽,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主戰場。六盤水建市40年來,六盤水市產業規模不斷增長,GDP成倍翻番,但是礦產開發帶來系列負面影響,生態破壞、環境瓶頸日益凸顯。當下六盤水市正在加緊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城市轉型發展。作為一個礦業城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一直以來是六盤水市面臨的問題,礦山公園的建設融礦山治理、科學普及、環境保護及旅游開發為一體,是當前礦山恢復治理的新模式,值得我市在礦山治理過程中借鑒和學習。
1礦山公園
礦山公園是以展示人類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進行科學考察與科學知識普及的特定的空間地域。[1]
礦山公園的建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采用環境更新、生態恢復和文化重現等為手段,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有機統一。六盤水市野鐘鉛鋅礦礦山公園的建設是礦山環境保護、治理和利用的一條創新途徑,是六盤水市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及進行旅游開發相互結合的最好的道路,具很強的應用推廣價值。
2“兩山”礦業開采歷史和礦業遺跡
“兩山”既觀音山和老鷹山,“兩山”主要開采鉛鋅礦和鐵礦,三線建設后期主要開采煤礦,是六盤水市采礦歷史最長久、礦業遺址最豐富的地區。
關于觀音山、老鷹山礦產開采的歷史,民國康靜山編纂的《水城縣志稿》記載:城南二十里許萬福廠,礦穴名大巖硐,自明時開采。清道光間,邑人雷禮祿由道署承領國帑開辦,獲利頗鉅。洞中黑鳴湖產生銀,旋因工人以蔽絮塞水眼,致水不泄,乃停。城東十里許觀音山,道光初開辦,鐮鉛頗旺。后因硐將崩,忽有一幼女呼賣桃,誑工人出硐買桃,未幾硐崩,女不見,出硐者生,未出者死,始知觀音顯圣,由此停辦。[3]
從明朝初年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水城(今六盤水市)礦洞越來越多,隨著數量增多,規模不斷擴大,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正是由于以猴子廠為代表的人和洞(杉樹林)、穿巖洞(今青山)、落銀廠(今南開鄉)等地鉛鋅冶煉的興起,又因開采、轉運黑鉛,清政府建水城廳,移大定府通判駐水城,劃大定府親轄地永順、常平二里屬水城廳管理,這就是后來水城縣的來歷。
清朝雍正、乾隆、嘉慶為鼎盛時期,史料記載,當時有礦工、冶煉工人近十萬之眾。有黑煙滾滾,飛鳥不能逾越之記載。清朝末年時曾因礦井坍塌發生過一次礦難,死亡人數達八百多人。從清道光開始由于連年戰爭和糧價飛漲,鉛鋅冶煉、開采規模日漸衰頹。
觀音山礦山遺址
觀音山礦山遺址距中心城約20公里,代表遺址為仁活洞鉛鋅礦遺址。仁和洞原稱倮木底鉛廠,后稱仁和洞,遺址面積300余畝,大小60余個礦洞,分布于仁活洞和銀礦包兩座山上。仁和洞在一峭壁下,洞口坐西北向東南,寬1.5米,高約2米,深數百米。少數礦井保存較完整,巷道縱橫交錯,深邃難測。開辦時間為清乾隆十年(1745),《清實錄·貴州資料輯要》載:“乾隆十年八二十七日戶部議準貴州總督兼巡撫張廣泗疏稱:黔省每年辦運京局及川黔兩省鋅斤,為數甚多。各處鉛廠開采日久,出鉛不敷。查大定府屬之倮木底產有鉛礦,現已試采,請照蓮花廠之例,每鉛百斤抽稅二十斤。即令水城通判總理廠務……”停辦時間應為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756)。據《清實錄》載:“乾隆十六年四月初七日戶部議準貴州巡撫愛必達疏稱:‘黔省水城通判所屬倮木底鉛廠已空,應封閉。請于茨沖地方就近煎燒,照例抽收,每百斤以一兩五錢變價解庫,從之”。然未徹底封停,又據《高宗實錄》卷667記載:“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戶部議準貴州巡撫定長疏稱:‘水城廳茨沖地方,白鉛廠開采年久,洞老山空,應如所請封閉。從之。”此礦遺址于礦業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鷹山礦山遺址(福集廠鉛鋅冶煉遺址)
老鷹山礦山遺址距中心城東30公里,位于老鷹山鎮石板河村和本橋村。面積1.2平方公里。村前村后,漫山遍野皆冶煉鉛鋅所遺址堆積物,有的厚達15米。福集廠建廠年代,據1987年10月在街上發現之火神廟碑記載,為清乾隆十年(1745)。廠區由生產和生活區組成。生產區主要在福集至火燒坡一帶。礦石主要從仁和洞、穿巖洞、頭塘老珙山觀音廠(今金竹林)等處采供,年產鋅180萬斤,產品均調往畢節和外省錢局制幣。
據乾隆《畢節縣志》載:設于畢節之寶黔局,每年用白鉛(鋅)四十萬斤,自水城之福集廠撥運供鑄。福集廠停辦時間,《咸同貴州軍事史·七十六章熟苗之役》載:咸豐十年(1860)十一月“威寧苗掠至水城…苗據福集廠”。1989年6月3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9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兩山”礦山公園建設建議
“兩山”是六盤水市礦產開采最早、遺址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六盤水市“三線遺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六盤水市最有開發潛力的礦山遺址。
對于“兩山”礦礦山公園的建設有以下建議:
第一,可以利用現存的豐富的鉛鋅礦開采、冶煉遺址、遺跡建設,以展示六盤水鉛鋅礦開采歷史、冶煉歷史、外運歷史等人文歷史與文化,以傳播我市礦冶文化、普及科普知識,推進我市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和礦山治理工作。以鉛鋅礦礦山公園建設為主,融入老鷹山三線文化開發等相關資源,展示六盤水市三線文化和三線精神,增加礦山公園科普內容的豐富性,避免偏重于礦冶文化的科普,這樣到老鷹山、觀音山的游客人群類型也會比較豐富。
第二,突出特色,避免雜亂無主題。凸顯觀音山、老鷹山鉛鋅礦礦山公園這一主題,以鉛鋅礦開采、冶煉、運輸的歷史文化為主打,融和六盤水市三線文化和三線精神,豐富礦山公園文化內涵。
第三,保障開發建設資金。除了政府投資,可以吸納六盤水市以及市外其他民間資金進入共同開發;也可承包給有相關礦山公園開發或地質公園開發資質的公司開發,待到運營時候給予相關股份和分成,實現共贏。
第四,加強“兩山”礦礦山公園的管理。“兩山”礦山公園的建設需要經歷建設、申報、評估、旅游開發、運營管理等過程,在這期間必須始終如一,堅持“保護先行,合理開發,避免破壞”,讓“兩山”礦山公園的建設成為六盤水市首個國家礦山公園,成為六盤水市循環經濟示范點,成為六盤水市礦山治理與旅游開發的示范。
4結語
六盤水市的政治、經濟發展歷史和水城鉛鋅礦的開采歷史密切相關。有清一代,尤其是雍正年間,大定府成為全國最大的鉛鋅礦生產基地,[4]因此六盤水建設鉛鋅礦礦山公園可以展示六盤水市(水城)礦產開發歷史,也可以展示貴州清代鉛鋅礦開采、冶煉、轉運歷史,其意義和價值巨大。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環境司《中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指南》,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
[2]盤縣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盤縣彝學會編:《盤縣彝語地名考釋》,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六盤水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六盤水舊志點校》,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溫春來《清前期貴州大定府鉛的產量與運銷》,載《清史研究》2007年5月,第2期,第65-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