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濤 孫建成 滕云峰
摘要:安全生產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保證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煤礦作業作為安全事故的高發行業,其生產的安全更是相關從業者與廣大人民的重點關注對象。因此,相關企業需要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黨和政府的管理下,積極抓好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謹遵“一通三防”指示。本文首先簡述了當下煤礦企業在“一通三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之后重點從多個角度提出對策與解決方法。
關鍵詞:一通三防;煤礦安全;對策
引言:煤炭資源是世界上儲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常規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中占25%,廣泛應用于鋼鐵、電力、化工等諸多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因此,煤礦的開采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但與之相關的安全問題,也應受到重點關注。“一通三防,十二方針”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但同時,由于其環節較多,細節重要,在目前的實施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
一、煤礦企業一通三防工作現狀
一通三防是對礦井通風、防治煤塵、防火滅火、防治瓦斯四項煤礦安全管理工作的簡稱。其中,通風是煤礦安全工作的基礎,完善合格的通風系統可以為礦井內供給新鮮空氣,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有利于沖淡或排除井內的有害氣體以及粉塵。國標規定,礦井內采掘工作層中的進風流氧氣含量必須大于等于20%,二氧化碳的濃度不得超過0.5%。防塵是針對井下煤塵量大,遮擋工人視線,不利于采掘工作的推進,同時煤塵屬于高污染粒子,是引起井下工作人員職業病的罪魁禍首之一,從保護勞動者生命安全角度考慮,防塵是安全生產的重點項目之一。防火則是針對井下有多種因素容易引發火災,而且環境復雜,一旦起火難以撲滅。瓦斯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爆炸,甚至進一步引發煤塵爆炸,直接威脅到作業人員生命安全,帶來財產損失。
目前,雖然各地政府與人民高度重視煤礦生產的安全問題,但由于煤礦企業自身存在差異性,部分低于在一通三防工作的推進中仍具有以下問題:
1.管理者思想松懈,制度體系不完善
在部分煤礦企業中,相關負責人為減少成本,對于通風設備、滅火設備的采購與保養缺乏重視,導致井下相關安全設施的設立流于形式,質量不過關,甚至損壞后不及時維修。此外,由于大多井下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不高,企業又疏于培訓,導致許多煤礦工人缺乏安全意識,不了解“一通三防”的重要性與具體措施。許多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就是由于工人的誤操作導致的。
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煤礦生產的安全與否。混亂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安全隱患暴露時,各部門會存在互相推諉的情況,不能及時解決問題,甚至使安全隱患長期存在。另一方面在事故、問題發生后無法進行追責,難以對管理人員起到警示作用與鞭策作用。
特別是在一些小型煤礦中,相關人員雖然知道一通三防的重要性,也積極想維護煤礦的生產安全,但由于缺乏具體的措施安排,只能依靠過去的經驗進行安全管控。這無疑是對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不負責,極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2.通風環境差
一通作為三防的基礎,煤礦的安全生產可以說是建立在良好的通風環境上的。然而,由于國內缺乏統一明確的礦井通風標準,導致通風設備市場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井下通風環境上下限差異大,有些礦井為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在設計時就忽視通風系統的建立,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2006年12月,云南一礦井曾發生一起毒氣中毒事故,就是由于該煤礦未建立機械通風系統,僅靠自然通風。在掘進作業面放炮結束后,炮煙僅靠自然風難以排出,數小時后工人進入作業面時中毒,最終事故導致四人死亡,一人受傷。
3.火災隱患排查不全面
在煤礦井下,導致火災的常見火源產生原因包括明火、違章放炮、機械摩擦(撞擊)、電氣火花等等。對于明火與放炮,一般企業都有明確的管控措施與規定,但對于設備內部的機械摩擦(撞擊)以及電路工作是可能產生的電火花則難以進行全面排控。這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常見原因。
2009年2月,山西屯蘭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導致74人死亡,1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386.94萬元。這次事故引爆瓦斯的火源就是12403工作面1號聯絡巷中風機開關內爆炸生成物沖破殼體,引爆殼外瓦斯,一次爆炸破壞了瓦斯抽放管路,其內部瓦斯參與形成二次爆炸,最終導致事故的發生。
4.防塵工作不到位
實際生產中,許多企業防塵工作不到位。首先,防塵水路設立不規范,其內水流量不達標,導致井下煤塵聚集;其次,煤塵含量監控系統存在問題,有的安裝位置不準確,有的監控系統老舊并缺乏維護,有的甚至沒有安全監控,從而無法及時對煤塵含量升高做出應對。
二、完善一通三防工作的相關對策
1.端正思想,加強管理
煤礦工作者與管理者首先要明確認識到,一通三防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艱巨的工作,是需要保持戒驕戒躁的心態,樹立長期奮斗,杜絕懈怠與厭戰情緒,要不斷增加責任感、使命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做好一通三防安全工作。
其次,在方法上要謹遵國家安全監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的十二字方針。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管理制度與安全制度,對于瓦斯異常涌出重點區域、火災易發生區域、煤塵易聚集區域進行重點管控,推行落實責任制度,明確各級各人員的管理職責與義務,理順各部門的職能關系,從而規范相關人員行為,消除人為隱患。
2.加大設備投入,夯實基礎工作
安全永遠是生產的前提與底線,對于一通三防的資金投入只能多不能少,更不能挪用貪污,要做到專款專用,把錢花在刀刃上。首先,對于通風系統,在結構設計時需要留足空間與預算,建立完善合規的通風系統,采購正規安全的通風設備,對于老舊煤礦,應加大資金投入,整改不合理的通風系統。其次,對瓦斯涌出異常區域要加強監控檢測,實行全面跟蹤監控,對于檢測系統要不斷更新,定期維護,保證其穩定可靠。
3.堅持培訓上崗,提升人員素養
一通三防安全工作的最重要目的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命健康,其工作中心也應落在人員身上。打造一支有責任,精業務,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是保證一通三防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
對于普通的煤礦工人一定要在上崗前進行系統詳盡的培訓教育,通過考試后方可持證上崗,首先要進行詳細明確的三級安全教育,杜絕流于形式,讓一線作業人員明白一通三防的內涵與重要性;其次要對其專業技能進行培訓,保證工人合理合規的操作設備,進行工作,防止違規操作導致安全事故。
對于相關管理人員,一定要保證其在具有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廉潔自律,用于吃苦等精神的前提下,有過硬的專業素養與能力,成為做好“一通三防”工作的領頭羊,為企業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三、結束語
隨著國家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相關國標行規的不斷完善,相關企業一通三防事故發生率有所下降,但我們千萬不能麻痹大意,對于安全事故仍需抱有警惕,正確認識到一通三防工作的復雜性與長期性。煤礦安全生產事關員工群眾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訴求。高度重視并堅定不移的做好一通三防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觀念的體現,是促進煤礦持續穩定生產的前提,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曹兔科.礦井的“一通三防”安全管理[J].礦業裝備,2020(03):106-107.
[2]王建飛.當前煤礦“一通三防”工作存在的短板及優化措施探析[J].當代化工研究,2020(11):31-32.
[3]方明.煤礦“一通三防”潛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探討[J].當代化工研究,2019(16):11-12.
作者簡介:孟海濤(1983-09-20),男,漢族,山東省棗莊市人,專科,技術員,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