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服貿會是疫情發(fā)生后我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下稱“總臺”)為全球受眾呈現了一場立體式、全方位的報道。此次服貿會中,總臺不僅是報道者,也是參與者。向全世界觀眾呈現服貿會精彩內容的同時,也展示了“5G+4K/8K+AI”的戰(zhàn)略新格局。
1.多視角呈現服貿會報道。總臺在此次服貿會展區(qū)內,設置了多個前方演播室,借助實景與演播室的天然融合,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在玲瓏塔7層,總臺的新媒體演播室里,環(huán)形屏可以隨時切換場景,了解場館、展臺信息,滿足互動屏上觀眾的觀看需求,兩塊屏幕也讓線上參會的專家與網友互動起來,實現了更好的報道效果。
2.固定報道點與移動報道點配合。在服貿會主展區(qū)的奧林匹克景觀大道兩側,從空中到地面,不同視角,總臺都設有多個報道點,這其中有傳統(tǒng)的記者出鏡報道,也有智能化的移動直播車。在服貿會展區(qū)的電瓶車上,總臺技術人員進行了適配改裝,移動切換臺、攝像機的改造,使其成為移動的演播室;直升機、無人機雙重航拍,為受眾展現完美的空中視角;4K航拍陀螺儀,4K微波傳輸設備,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后首次使用,實現了空中信號和地面的實時傳輸,覆蓋服貿區(qū)的各個場館。
3.節(jié)目策劃制作兼顧線上和線下參與者。此次服貿會的特殊性在于有不少參會者和嘉賓是通過網絡參與,在報道方面就更需要照顧差異化需要。在報道形式上,總臺對重要活動開啟線上網絡直播,每天都有移動直播機器人帶你逛場館,盡量持續(xù)向觀眾展示現場情況,讓網絡觀眾有更真實的參會體驗。在節(jié)目策劃上,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報道。央視新聞推出了一系列的直播節(jié)目,充分與受眾互動,還在每天下午推出專題直播節(jié)目,連線記者與嘉賓,收錄服貿會的精彩內容。中國之聲開辟的專欄“服貿雙城記”展現企業(yè)間洽談合作的案例;老外看點以服貿會為主題進行節(jié)目制作,了解老外的需求和看法;大灣區(qū)之聲開設專門板塊,用粵語向大家介紹服貿會,著力報道香港、澳門在本屆服貿會中的亮點。
4.“5G+4K/8K+AI”媒體創(chuàng)新應用成果集中亮相。在此次服貿會專設的媒體融合展區(qū)中,總臺也展示了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盛典全媒體直播AI云剪輯、2020春晚科技創(chuàng)新應用成果、AI視頻增強技術和“央視頻”平臺,是5G時代媒體應用和報道方式的集中亮相。
走進服貿會融合發(fā)展展廳,第一個接待我的就是“央視頻”直播機器人,這也是“央視頻”為適應新興媒體發(fā)展趨勢,契合直播報道需要改裝制作的移動直播設備。看到這樣一個智能設備,讓人感受到內容和形式、產品和技術在實踐中的完美結合。產品端的供給側改革是媒體融合6年來,各大媒體鍥而不舍的追求,總臺也不斷開發(fā)新思路、拓展新形式,推出了一系列現象級融媒體產品。
1.王牌欄目不斷推出受眾需要的融合產品,把受眾需要作為產品創(chuàng)新的方向
新聞聯播作為總臺黃金檔的王牌欄目,多年來以嚴肅沉穩(wěn)的風格,向受眾傳遞權威、及時、準確的聲音。2019年7月,總臺正式推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節(jié)目在保留新聞聯播主播特質和高專業(yè)水準的基礎長,在表達語氣、話題選擇、制作時長方面都做了突破性調整,滿足移動端年輕受眾的需求。“主播說聯播”推出后,在多個短視頻平臺播放,成為當時抖音、快手平臺上主流媒體殺出的一匹黑馬,節(jié)目中的相關話題在微博上被關注和討論,在微博熱搜榜中占據了重要的話題,成為年輕受眾關心、參與國家重要事件的渠道,發(fā)揮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作用。
VOLG成為時政類報道中的新形式,以親民和劇透的方式,換個視角報道新聞事件,成為提升重大外交主題報道的新突破。2019年推出的《大國外交最前線》,成為配合國家領導人出訪報道的時政類新聞節(jié)目,節(jié)目采用年輕受眾偏好的“季”,對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在康輝作為出境記者的第一季里,有不少以當地民眾視角拍攝的畫面,讓受眾從畫面中能夠找到共鳴,通過拍攝的視角與受眾迅速達成一致,提升受眾對新聞報道的現場感。
帶貨直播成為助力復工復產重要形式。今年疫情期間,多地農產品銷售受阻,“農民賣不出市民買不到”現象頻現。為了幫助各地緩解疫情帶來的農產品滯銷,助推復工復產,央視新聞及時推出了“新聞+帶貨”直播系列節(jié)目。央視的新聞主播以網絡連線和現場搭檔的形式,與知名主播李佳琪、薇婭等合作直播,讓新聞報道的力量化作改善民生的實際效果。
2.內容建設與平臺建設并進,打造符合融合發(fā)展生產、傳播需要的新媒體平臺
既要有滿足受眾需求的新產品,也要有適合受眾需求的新平臺。2019年以來,總臺不斷在平臺建設上進行突破,先后更新上線了新版“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移動音頻客戶端“云聽”,在音視頻領域的移動應用端口建設上打造了全新的平臺。既給自有產品提供了移動端展示窗口,也為吸引新用戶提供新工具。
“央視頻”是2019年11月20日上線的5G新媒體移動平臺,平臺主打短視頻,兼顧長視頻和移動直播,可實現4K超高清顯示,在用戶視聽體驗方面是全新的。今年初,武漢雷神山、火神山兩大醫(yī)院建設過程中,“央視頻”采用慢直播的方式,全程直播了兩座醫(yī)院的建設過程,在網絡上收獲了上億用戶的關注,形成了新聞事件中報道時間最長、受眾參與程度最深的一種新形式,也由此開辟了“央視頻”的“云”系列主題產品,“云充電”“云招聘”“云守望”“云登頂”等。在不方便出門的時間里,用平臺把用戶和產品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傳遞了信息和溫暖,展示了自主平臺在節(jié)目創(chuàng)作中的靈活性。
“央視頻”作為總臺著力打造的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總臺正努力把其打造成與商業(yè)視頻平臺分庭抗禮的頭部平臺,實現從聚集用戶到影響用戶,牢牢把用戶注意力留在自有平臺。“央視頻”以先進技術為引領為廣大用戶提供最新最好的視聽體驗,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加快推進平臺建設和業(yè)務生產賦能,真正將其打造成自主可控、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
3.適應5G新要求,以新媒體為中心,以體制改革帶動節(jié)目制作生產流程的改革
在服貿會總臺的展示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4K/8K+AI”總體格局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位于正中的是新媒體集成發(fā)布平臺,這將是未來所有信息的發(fā)布中心,其與總控中心、制作島和平臺、“央視頻”中臺、大數據平臺、4K/HD/VR演播室都可以直線連接,是符合5G時代需求的總臺節(jié)目生產制作流程的新布局。
為了深度布局5G戰(zhàn)略,從2019年開始,總臺就先后成立了新聞新媒體中心、視聽新媒體中心,今年8月又成立了融合發(fā)展中心,作為總臺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參謀部、總樞紐,融合發(fā)展中心也是總臺適應5G戰(zhàn)略布局機構改革的收官之舉。在總臺融合發(fā)展中心成立大會上,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總編輯慎海雄強調,要深入研究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互聯網思維,為總臺融合發(fā)展進一步贏得新優(yōu)勢、開辟新空間出謀劃策。要繼續(xù)做好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培育推出更多現象級新媒體產品。要積極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前沿技術,著力推進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
從2019年兩會,5G+4K/8K在重大新聞報道中運用以來,以技術為突破口成為總臺實現內容升級的有力支撐,無論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還是2020年春晚的超高清直播,技術成為提升試聽效果的工具。
1.技術研究領域被高度重視,成立研究機構、發(fā)布研究成果,戰(zhàn)略性布局5G時代試聽領域的發(fā)展
2019年12月6日,由總臺承接的媒體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在上海國際傳媒港正式啟動,如今,實驗室已經與多家技術公司開展合作,進行試聽領域的新技術研究和開發(fā)。目前在實驗室中,有超高清電視制作技術研究實驗室、超高清電視播送技術研究實驗室、5G媒體應用實驗室、視聽新媒體融合制播技術研究實驗室、新聞融合制播技術研究實驗室,另外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平臺、與廣播電視規(guī)劃院共建了視音頻評測技術研究平臺。
2020年7月,總臺召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媒體應用白皮書(2020版)》終審會。與工信部、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guī)劃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廣電網、華為公司共同推進和研討5G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和發(fā)展方向。隨著5G網絡的普及,與之相應的媒體應用包括4K采集傳輸、4K移動生產、VR制作分發(fā)等,這些都對媒體的生產流程和技術有新的要求,白皮書是媒體行業(yè)首次對5G技術應用提出的技術規(guī)范,也是促進行業(yè)走向深度融合和快速發(fā)展的有益嘗試。
2.自主研發(fā)的虛擬網絡交互制作(VNIS)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了當下新技術優(yōu)勢,實現了前端采集輕量化,后端制作地點不受限制的新媒體快速發(fā)稿需要
虛擬網絡交互制作(VNIS)系統(tǒng)除了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可以迅速還原“現場”,在大型文藝節(jié)目中也可以使用,2020年春晚舞臺的多處布景,都是由此制作而成。

□記者正在使用總臺自主研發(fā)的虛擬網絡交互制作(VNIS)系統(tǒng)。

□總臺通過AI視頻增強技術處理過的經典影視作品。
虛擬網絡交互制作(VNIS)系統(tǒng)前端使用輕量化的VR全景攝像機即可完成信息采集,對后臺的地理位置沒有限制,不僅可以回傳圖像,也可以回傳VR視頻。其利用5G帶寬回傳快的優(yōu)勢,只要網絡能覆蓋的地方,就可以把場景搬進節(jié)目中。一臺攝像機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場視頻報道。作為自主研發(fā)的系統(tǒng),與市場采購的系統(tǒng)相比,VNIS系統(tǒng)在細節(jié)上更貼合媒體的使用需求:一、全景式拍攝呈現,為沉浸式的感受提供條件。二、球形錄制場景,主持人左右移步,即可切換場景。三、符合拍攝需要的硬件組合。四、擴展性強,可疊加AR、VR等技術和應用。
虛擬網絡交互制作(VNIS)系統(tǒng)可以讓主持人在不同背景下瞬間切換,解決突發(fā)事件報道主持人因距離、時間等原因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問題,虛擬現場在滿足受眾身臨其境需要的同時,減少了記者長期處于危險中帶來的風險;虛擬場景的應用省去實景制作大場景的人力物力成本,不用再做仿真模型,縮短了制作周期;實景拍攝的畫面還原度更高,只要保證畫面質量即可。
3.訓練“AI新兵”,AI云剪輯系統(tǒng)成就了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世界一流、歷史最好的直播效果

□2020年服貿會現場總臺展示的5G+4K/8K+AI總體格局圖(部分)。
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現場,我們只看到多個沒有攝像師的攝像機,但遠沒有想到,它們的背后是一整套經過訓練的AI系統(tǒng),給閱兵直播帶來了令人震撼的視聽體驗。收視數據顯示,收看這場直播的電視觀眾超過7.99億次,新媒體直播收看次數超過36.93億次。
服貿會總臺的展示現場,總臺也用沙盤的方式,還原了AI云剪輯的現場布局,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整個系統(tǒng)主要包括三大模塊:第一大模塊是步征提取模塊。這個模塊主要是進行人臉識別、動作識別,還有語音。第二大模塊是綜合推理模塊。把所有已經識別出來的鏡頭進行分類,在遠程中心進行檢測,綜合推理。這時的AI會自動處理掉鏡頭不穩(wěn)定的、虛焦的鏡頭等。然后系統(tǒng)會對可用的鏡頭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畫面質量高。后面的模塊會參考這一評分指數優(yōu)選好的畫面合成成片。第三大模塊就是應用模塊。在成片合成的時候,它會參考第二模塊評分指數進行合同計算。畫面評分高,在成片中占的比就要多。假如系統(tǒng)設定需要剪輯的成片畫面是60秒,系統(tǒng)就會根據第二模塊的評分指數,在成片時對畫面拍攝比較好的使用多一些,不好的就會少一些。
智能系統(tǒng)具備工作速度快和執(zhí)行效率高的特點,整個AI系統(tǒng)的剪輯思維和剪輯邏輯都是閱兵總導演的想法,在確定導演需求后,不斷進行工程試驗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但是,一旦AI系統(tǒng)訓練完成,工作速度就非常快。而且經過訓練后的AI模型,還會在系統(tǒng)中爭做頭條,不斷提高拍攝質量和剪輯效果。
隨著5G網絡和終端設備的普及,今后對相應媒體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總臺的5G戰(zhàn)略布局也已經成型,不少部門和平臺已經在實際運轉,在強大的自主研發(fā)能力支撐下,期待未來有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