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玲梅 葉桂花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湖北宜都 443300
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主要是因為受精卵著床于子宮切口部位,屬于異位妊娠的一種特殊類型。目前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學者推薦進行早期清宮治療[1]。但因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特殊性,實施清宮術圍術期存在大出血、子宮穿孔等并發癥的可能性增大[2]。故為更好地提高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多推薦完善術前準備,減少子宮血液供應,其中在清宮術前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能有效減少子宮血供和圍術期出血,降低手術難度,對提高后期清宮治療有重要價值[3-4]。本研究針對選取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患者,比較實施宮腔鏡手術前行高強度聚焦超聲與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終止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前均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前次實施子宮下段剖宮產時間在2~3年;身體精神狀況良好;此次妊娠為子宮下段切口瘢痕部位妊娠。排除標準:合并妊娠相關疾病者;精神狀況異常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擬定使用藥物過敏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年齡23~37 歲,平均(30.2±1.5)歲;體重指數(BMI)21.3~26.8 kg/m2,平均(23.5±1.0)kg/m2;既往剖宮產次數1~3 次,平均(1.2±0.1)次;妊娠時間40~58 d,平均(46.2±1.5)d;孕囊直徑23~41 mm,平 均(26.1±1.3)mm。對照組中,年齡24~36 歲,平均(30.1±1.6)歲;BMI 21.4~26.7 kg/m2,平均(23.6±1.0)kg/m2;既往剖宮產次數1~3 次,平均(1.3±0.1)次;妊娠時間40~58 d,平均(46.3±1.5)d;孕囊直徑23~40 mm,平均(26.0±1.4)mm。兩組的年齡、BMI、既往剖宮產次數、妊娠時間及孕囊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在靜脈全身麻醉下實施相關治療,其中觀察組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具體為應用重慶醫科大學研發的JC200 聚焦超聲干預治療系統,所有操作均由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對照組實施子宮動脈栓塞輔助負壓吸宮術,具體為通過股動脈穿刺后行動脈血管數字減影及顯像檢查,明確子宮動脈后以聚乙烯醇顆粒實施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后觀察雙側足背動脈搏動,針對嚴重疼痛者給予術后靜脈自控鎮痛泵治療,術后均給予宮腔鏡下清宮治療,以盡量負壓吸除妊娠蛻膜組織、絨毛組織和孕囊。
隨訪3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發熱、大出血和感染等;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轉陰例數比例及時間。hCG 檢測:正常值為低于75 U/ml,若高于150 U/ml 則納入陽性例數計算,并提示可能存在妊娠現象。
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45.2±1.3 105.8±11.5 33.117 0.000 23.5±1.1 35.6±2.8 25.438 0.000 2.6±0.3 4.6±0.6 18.856 0.000組別 例數 術后出血量(ml)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隨訪期間各時間點(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和術后3 個月)血清hCG 轉陰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3 個月的血清hCG 轉陰比例均高于本組術后2 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血清hCG 轉陰情況的比較[n(%)]
觀察組的血清hCG 轉陰時間為(38.5±1.5)d,早于對照組的(45.9±2.8)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734,P=0.000)。
目前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中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修復不理想、切口愈合不良以及子宮切口瘢痕裂開以及局部血供不足等為最常見原因[5]。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異位妊娠,屬于剖宮產術后的中遠期并發癥[6]。治療上若盲目的進行刮宮治療,可能導致大出血、子宮穿孔、嚴重感染、垂體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7]。故臨床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選擇合適且有效的干預方法十分必要。
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后行宮腔鏡下清宮治療,對照組則實施子宮動脈栓塞干預后實施宮腔鏡下清宮治療,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患者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后行宮腔鏡下清宮治療,對有效減少患者的術后出血量,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后行宮腔鏡下清宮治療,其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比較兩組隨訪期間血清hCG 轉陰例數及時間顯示,術后2 周、術后1 個月和術后3 個月,觀察組的血清hCG 轉陰比例均高于對照組,血清hCG 轉陰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明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后行宮腔鏡下清宮治療,可有效降低血清hCG 水平,確保臨床治療效果。
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屬于一種無創性非介入治療手段,通過體外高強度超聲波越過適度充盈膀胱,進而聚焦至子宮切口的妊娠部位,尤其是針對孕囊部位進行聚焦干預,顯著提高孕囊內溫度,甚至局部溫度高達90℃以上,促使胚胎及絨毛組織出現凝固性壞死,促進孕囊脫落并排出體外,起到殺滅及終止妊娠的作用[9-10]。相對于介入下子宮動脈栓塞治療,能有效提高局部殺滅胚胎的作用[11],降低絨毛活性和血清hCG 水平,減少醫源性操作對子宮的損傷,達到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的目的[12-16]。
綜上所述,針對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患者實施高強度聚焦超聲干預后行宮腔鏡下清宮治療,能有效減少醫源性操作帶來的損傷,促進患者早期康復,且并發癥少,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