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對聲樂表演專業臺詞與聲樂的互補融合教學進行研究,分別對大一年級的表演專業、表導專業、配音專業、播音主持專業、采編播專業的融合教學進行研究,探索出有價值的教學融合方法。另外,再從兩門課程的主干內容進行分析,找出兩者融合后的特點,再通過教學檢驗等方式保證融合方法的有效性。
表演專業臺詞和聲樂教學進行融合,對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分為三點:(1)通過兩者的融合教學可以加強表演專業基礎理論的研究、創造和實踐,創新表演藝術。(2)兩者融合后,對表演教學了來說,可以提高藝術人才的質量,使其了解創造、聲樂和臺詞兩者之間的聯系,促使其進行相互的提高。具體來說,兩者是互相支撐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傳統中的臺詞脫節和創造手段單一的問題。(3)通過臺詞和聲樂的中和,可以使學生掌握技巧,提高基本功,尤其是運動狀態下,容易出現急喘等問題,保證在動作狀態下屈膝倒地也可以保證良好狀態,使演員在進行各種幅度較大的表演時仍然可以保證聲音的情感和力度等等。
臺詞和聲樂之所以被提出進行融合主要是兩者具有很多共同特點,主要是用氣發聲,通過氣流讓生態振動發出聲音,即氣息發聲訓練,這是聲樂和臺詞教學的重點,通過合理的應用氣息來實現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學老師在教學中,要科學、系統的培養學生的氣息,讓學生合理的應用自己的氣息進行發生,通常情況下胸腹式呼吸時較為常用的方法,將發聲、呼吸和共鳴訓練的有機結合,來控制氣息的深度,使得每一句每一詞的旋律以及字音都能流暢完整的發聲,使得演唱質量得到提高。那么若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通過有聲訓練結合起來進行培養,即發聲練習開口音將元音作為主要因素,在進行練習時要讓旋律循環漸進的進行加強,例如首先是一個樂句,慢慢到兩個樂句,再開始慢慢增加,從而鍛煉氣息,擴大音量。此外,在臺詞教學中也可以應用這種方法,之所以可以應用到臺詞教學中,主要是兩者具備共同的特點,都屬于發聲活動。此外,還可以通過共鳴教學法提高臺詞和聲樂的音質和音量。以聲樂教學為例,首先要打開胸腔,使得墻體空間擴大,使得聲音振動有足夠的支撐,從而起到共鳴效果,使得聲音更加立體化,例如通過打哈欠練習,但打哈欠練習不是單純的打哈欠,要保證學生通過打哈欠的練習抓住軟腭的位置,使平時難以找到的軟腭位置以更加簡單的方式找回,從而保證口腔空間和狀態的正確性,練習共鳴。除此之外,在聲樂教學中節奏是保證歌唱的重要部分,通過節奏的掌握使得整個歌曲的韻律得到散發,但臺詞節奏變化是多變的,速度與節奏較為波動,從而表現認為情感和性格服務,而臺詞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聲樂訓練中如何均勻的掌握節奏感,保證節奏感的準確性是奠定臺詞的良好基礎。為了培養這一點教學老師可以通過節奏平穩的歌曲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如《送別》和《長城謠》等。
臺詞教學對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著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1)控制聲音:舞臺表演中,聲音對角色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優秀有經驗的演員則可以通過熟練駕馭自身的聲音,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出角色的情感特點。在這方面上,臺詞和歌唱是共通的。獨白如獨唱,歌唱是音樂化的有聲語言。因此,教學老師就要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找出最舒適最動聽的發聲位置,以此為基礎進行控制聲音的訓練,從而使得自身的聲音收放自如。臺詞教學中,控制聲音也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將兩者的教學結合后,也可以讓學生控制聲音得到鍛煉,提高專業能力。(2)咬字清晰:咬字清晰是傳達語言信息的重要環節,尤其是聲樂和臺詞教學中,清楚的發音是理解的關鍵,這也是教學中需要加強的地方,通過培養使得學生在發音時將字頭、字腹、字尾都能準確的發出。在該環節的培養中臺詞教學通常是通過繞口令等方法來進行訓練。或者是通過訓練咬字的著力點、腰子位置、爆破音時嘴唇的力度,齒、唇、顎、喉、舌可以互相配合協調,達到有效工作。通過咬字訓練使學生的發音更加清晰。所以,在實際中將兩者結合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聲樂表演專業臺詞和聲樂的融合教學中,只有培養兩者的共同之處進行訓練是不夠的,還需要研究出一套適合兩課程教學要求的訓練模式,例如通過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訓練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對此,筆者對如何通過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對聲樂和臺詞進行教學進行闡述。
這一環節中通過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進行朗誦聯系,可以達到節奏、咬字等方面的訓練效果,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控制發聲氣息,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里中含有的情感和韻味。之所以使用這種方式,主要是古詩詞的節奏較慢且穩定,旋律也句式也較為簡單,樂句的結尾常常采用拖腔和長音進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字音的發力點和歸音的過程。但還需注意的是在發音時要注意聲母的部分,保證字的清晰,尤其是字頭,例如《春曉》這一詩詞中,“春眠不覺曉”的春字,通常學生會忽略了ch的發音,只發un的部分,聽起來較為混亂。
古詩詞歌曲是演唱教學的重要資源,語速適中,在演唱中也分為滿速和中速,尤其是適合初學者,有利于培養氣息和發聲的調整。尤其是男生的胸腔共鳴,例如在演唱《滿江紅》歌曲時,需要學生的聲音處于飽滿狀態,避免出現倒字的現象,尤其是字頭的處理,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古詩詞訓練過程中對歌曲的咬字發聲較為講究,必須保證每個字音都是正確的,同時還要求字正腔圓,通過演唱既能鍛煉自身對漢詞的理解能力,又能鍛煉聲音的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楓橋夜泊》作品中,在吟唱時有一種意味深長的空靈意境之美,全是的情感基調也較為強烈,在演唱和朗誦該曲時要特別注意“天、眠、船”幾個字的咬音,尤其是天字的第一樂句的結尾,歸韻在“an”上,同時在強調a時還要注意韻味n的歸音收韻。
美聲唱法在訓練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的部分,但由于語言體系不同,在練習中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問題。這與我國語言體系是不同的,我國語言對每個字的字音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在教學中常常會產生吞音或是護士字音的現象,例如《紅豆詞》這一作品中,很多女生在唱第一句時,句中的“滴”字,其本身屬于閉口音,聲音很難發出來,要借助美聲的唱法,聲音要豎起來,借助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將這個字唱出來,但很多學生會顧前不顧尾,將下頜打開了,上顎卻不夠,因此,要加強鍛煉學生的協調感。
聲樂表演專業臺詞和聲樂的互補教學中還需要讓學生注意保養嗓音以及音量控制,要注意科學的練習。首先在練習初期,不能盲目的追求音量,要循序漸進的系統性的進行,在聯系后要將自己的聲音錄下來,進行分辨。此外,在訓練中還需要控制音量,尤其是高音要慢慢的提高音量,不要讓聲帶過于疲勞。一般情況下,每次聲音練習二十分鐘左右即可。
上述對聲樂表演專業教學中臺詞和聲樂教學的互補進行了分析論述,通過上述得知,兩者融合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實際中兩者的融合較少,以至于聲樂課和臺詞教學、表演教學脫節。對此,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將其聯系起來,真正的實現表演、臺詞、聲樂教學的一體化融合,為聲樂表演專業的培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