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英/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近些年,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其在教育領域所占的比重也在持續提升,這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社會化程度獲得了明顯的提升,同時社會人才需求方向也發生了轉變。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高職教育改革的關鍵點就在于如何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反映在實際教學中,即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緊密貼合起來,如此才能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
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一個核心概念,具體來講是指包括職業技術、職業理論、職業潛力以及職業場景下的綜合技能等在內的綜合能力。由于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不一,因此對職業能力的定義也存在差異,如英美側重于個人本身資質、日本提倡職位的適應性、法國主張知識理論的多寡、澳大利亞則崇尚整合能力。而在我國,高職教育遵循的則是知識本位的職業能力觀。
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國經濟獲得了的快速發展,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系也在加深。因之,各個行業對人才英語應用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有高水平英語能力的人才往往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教育必須做出改革,加強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如此更加有利于其未來職業發展。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中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是其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點。根據2006年我國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特別強調了“深化高職教育的教課內容改革,發展受教育者的綜合職業能力,提倡工作崗位和學習內容相協調,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的提升”。現階段,英語在各行業崗位工作中的作用都在提高,因此高職教育必須著重其發展,提高英語教育的地位。
在現今高職教育中,英語教學并沒有具體的任務目標,因此各院校通常是圍繞專業技能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雖然英語是高職生的必修科目,國家也針對性了制定了等級考試制度,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目標導向,即以通過等級考試為合格。但這同樣也使得高職英語教學開始趨向于功利化,即單純的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而應用能力才是學生未來面對工作所需要的。到目前為止,仍舊存在一些固執傳統教育觀念的教師,嚴重阻礙了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市場需求存在巨大偏差。
我國在推動高職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明確提出英語教學必須要與崗位要求以及職業實踐需要相契合,但目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卻與之相反,教材選用脫離專業、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依舊采用的是普通英語教學的輔導材料,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幫助很小,因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需求是不同的,因為其未來從事工作的領域不同。
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是高素質實踐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專業技能,還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以當前我國社會生產發展狀況來看,不論是專業事務的處理,還是參與商務社交活動,英語都是必須掌握的技能,因此高職英語教育十分重要。目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采用的教材和手段都十分落后,與實用能力培養存在偏差,而作為評價機制的等級考試也只能檢測學生的英語理論應用能力,不涉及實際交流溝通,如此標準導向下的英語教學自然無法培養出滿足企業要求標準的英語人才。
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涉及到了教學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等多個方面,必須要建構一套全面的模式作為支撐。具體來講,應基于不同類型專業學生的需求進行分類授課,助力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對此,最合適的就是模塊化教學,將英語教學和職業相關內容進行深入融合,針對不同的專業建構相應的模塊,基于崗位需求進行教學任務和目標的設計,真正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以職場入門和職業禮儀的相關內容為例,分別設置聽說(介紹自己、相互介紹、商業活動)、閱讀(文化常識、禮儀文化)、作文(個人信息書寫、求助信)以及翻譯(辨認不同面片信息)等部分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內容,建構生動真實的職業場景,使學生們做到學以致用。此外,對于一些存在特殊要求的崗位和專業,還應建構特色模塊,確保學生可以有效的適應不同崗位的實踐需求。
其次,在模塊化教學中,應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由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同時學生們在各個小團體之間還可以實現互幫互助,實現共同提升。
在進行高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突出職業化特征,基于學生實際水平、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采取合理的授課方式。例如在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時,可以采用對話式教學方式,將普通生活中利用到的英語交流內容轉化為專業的職業英語表達,滿足學生未來工作所需。再如,針對閱讀方面的學習內容必須強調實踐應用,將這些內容與學生未來崗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而在專門的聽力訓練中則要注重聽、說、讀、寫等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將聽力練習融入到具體語境中,從多種渠道引入教學資源,加深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使其熟練的掌握不同場景之下英語交流溝通的技巧。
想要轉變當前以通過等級考試為評價標準的體系,建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評價體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設置職業化的評價機制,通過模擬崗位任務場景的方式測試學生的英語運用技能水平,根據學生現場表現出從交際能力、職業素質、創新思維、應對能力等方面做出評分。其次,引入“以證促學”的評價方式,基于不同的專業需求制定相應的職業等級證書,以此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作出評估。最后,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做到評估方面多角度、評估對象多元、評估準則多元、評估策略多元,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聽課技巧、思考能力、協作思想等內容納入到評價體系中。而且評價方式要保持動態發展,始終以職業需求為導向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從教學觀念、模式、方法、評價標準等方面做出全面性的調整變革,助力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