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水泉
2020年春節,很特殊。新冠疫情的消息一經正式公布,很快全國大多數省市發布一級響應,封村、封路、社區嚴格管控,延遲復工、延遲復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遏制疫情,為了保護你我的健康。一場蔓延全球的疫情,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健康第一”。這幾年,練習密度、運動強度重新成為了體育課的指揮棒。疫情結束后,健康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或許會被抬得更高。健康很重要,適宜的運動也確實有助于維持與增進健康。然而,是否可以據此讓體育課圍繞增進體質健康開展?
我曾多次問選我課的學生“為什么要上體育課?”幾乎所有學生答“為了增強體質健康。”于是,我換種問法“你們為什么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上學?”聽到更多的回答是“學知識”或“學文化”。我接著問“數學課、語文課、物理課等都是在學知識、學文化,對吧?”學生們都回答“對!”我轉問“那體育課應不應該學知識、學文化呢?”于是看到了眾多一臉茫然的表情,有個別學生吞吞吐吐地回答“也應該是學知識、學文化吧。”我緊跟了一句“一開始你們不是說體育課是為了增強體質健康嗎?”學生們無言以對。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場所,人類共有的文化知識得以系統傳承,人格得以塑造。所有學科課程都應教文化知識,體育課也不例外,否則體育課自然會格格不入。世人對體育課的偏見,與未把體育課看作文化知識類課程有很大關系。道理很簡單,課表中的其他課程都是在傳承知識、傳承文化,體育課程卻不是。如此一來,體育課被邊緣化,我們也難以反駁。為此,不得不說說時下體育課上過度追求練習密度、運動強度的做法。
首先,體育課又稱體育教學。教學首先要有教學內容,這是教學活動得以成立的生命線。體質的改善、健康的增進難道不能成為決定教學內容的標尺嗎?不能。因為與體質健康有關的生物學指標的改善,是學生自己努力練習的結果。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只能通過適當的方法或手段改變學生的想法,而不能對體質健康發揮直接作用。那與此有關的體能練習方法是否可以稱作體育教學內容?即便勉強可以,也只能作為體育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體育教學內容的設定,在考慮國家社會需要、學生發展需要的同時,更不應背離運動文化本身的屬性及規律。因為,學科課程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社會上業已存在的相應文化遺產。
其次,作為運動文化載體或具體表現形式的田徑、體操、游泳、球類等運動項目,在體育課中更多被看作了增強體質健康的手段,對這些具體運動項目相伴而生的運動文化要素的挖掘與運用,則被大打折扣。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的運動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樂趣、規則、競爭與合作、技術與戰術等。在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指揮棒下,這些本應貫穿于體育教學始終的運動文化要素被淹沒在了練習密度表、心率曲線圖之下。這樣的體育課,很難說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更未遵循運動文化學習與傳承的規律。
還有,運動文化的傳承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實施。教學,意味著要有老師教,要有學生學。具體的教的行為與具體的學的行為,都需要花費時間。即,教師講解、示范、手把手地指導,學生思考,由生澀到熟練的模仿、練習,學生間相互討論,師生互動等都需要花費時間。體育教學過程中,即便考慮運動強度、練習密度的問題,也不能脫離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應以運動文化的傳承為前提。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概括而言,體育課應該與其他課相同,應以傳承知識、傳承文化為根本。只不過體育課傳承的是運動文化,其根本使命是,在傳承運動文化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運動認知能力。這才是體育課程在學校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據應有位置與保障體育教師平等地位的學理依據。在這樣的使命下,體育課上最應該做的是,教師通過適當方法、手段把學生領入運動文化的世界,在扎扎實實的運動技術學習過程中,在與同伴對話過程中,幫助學生感悟到運動的樂趣,潛移默化地形成一般性運動認知能力。從終身運動的角度來看,這才是體育課的可持續發展價值所在。體育課如果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運動中來,課下他們自然會擠出時間去運動,只要他們樂于運動,體質健康的問題自然會得到改觀。